人工智能时代,做不被替代的职校教师
【慧聪教育装备网】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这一规划的出台,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争夺科创前沿高地吹响了冲锋号,第一次将人工智能提升至国家战略地位。人工智能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来到我们身边。未来的学校,教学将离不开交互电子白板,备课将用更先进的人工智能备课系统,学生的学习将会由电脑实行一机一人的个别辅导,等等。于是很多人惊呼:人工智能将全面颠覆教育,取代教师。甚至有人悲观地预测:人工智能时代,很多教师将面临失业,学校也将消失。
当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保持一份清醒,重新审视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人工智能来了,教师要怎么教、学生应该如何学、未来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这不仅仅是教育层面的问题,更是对未来的思考。
笔者认为,人工智能取代教师,全面颠覆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课程中大部分有关知识、技能类的教学工作可以由人工智能来替代。但是,教育最关键的是什么?是情感、价值观的交流共通,这是冷冰冰的机器无法代替的。子曰“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感情关怀,需要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交流,需要教师的榜样引领。教育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未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机互动的时间将会增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有所减少,这就更需要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提高师生间的感情。
所以,面对新技术,教师不必恐惧,更无须抗拒。面对未来,教师要做勇者。从思考“教师教什么”转变到“学生学什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把机器擅长的事情交给机器去完成,教师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上。譬如有教师抱怨“批改作业、试卷耗费了大量精力”,今后,这些事情都可以由机器来完成。机器借助大数据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以此进行诊断性评价。教师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及时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作出相应的调整,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开放性的任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教师要有危机意识,及时转型,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熟练运用人工智能分析自己的教学。
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也不可能取代学校教育。未来的教育一定是灵活、开放、个性化的教育。大规模线上开放课程将融入学校教育,学校不再是学习的固定场所,学校教育会呈现新形态。但是,学校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学校的育人功能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新时代新技术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是教育的本质没有变,教育是为成人、育人而生的,是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是“为人的一生幸福奠基”而变革与发展的。
正如宁波市2017年中职教育“新课改·新课堂·新教法”活动指南中所说:曾几何时,我们把“未来”挂在嘴边。蓦然回首,那些曾经的关注已悄然而至。未来,就是下一秒的到来。未来将因为你的创造而改变。无论下一秒是什么样的风景,在你心中,未来,已来!
(作者王姬系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