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为高等工程教改发展注入新动力
【慧聪教育装备网】日前,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推进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与实施。这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力培养“大国工匠”和高层次工科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立足新时代,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等7大战略、制造强国等12个强国目标。深入实施这些战略任务,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迫切需要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从未来发展、交叉融合、工程师地位等方面推进新工科建设。
新时代建设新工科,需要站在国际前沿思考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美国国家先进制造计划”“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战略相继提出,引发各国高等教育管理者与研究者的思考。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工程学院经过历时一年多的广泛调研,提出未来20年需要主动作为的十大愿景类议题,形成“未来计划”,启动协作式工科加速器项目,吸引和培育专注于改革与融合传统学科知识以解决工程问题的人才。我国高校自当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新职业发展的需要,探索新工科发展理念、新工科建设范式和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唯有面向未来,心系社会,主动肩负造福人类、塑造未来的使命责任,方能逐步形成引领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新时代建设新工科,需要面向复杂现实思考多学科交叉与产学研融合。将人类知识划分为学科,主要是为了方便教学,而现实情境中的工程问题并不遵循学科的分类逻辑。过去一百年来的诺贝尔奖各个奖项中,就有41%属于交叉学科的创新与突破。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深度调整,需要工科专业进行相应的布局和调整。“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都离不开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发展多学科交叉的新工科专业,促进“理工”“工工”结合、“工医”“工农”“工文”“工管”交叉,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具有跨学科、跨产业、跨界别整合能力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新时代建设新工科,需要从培育大国工匠的角度充分考虑工程师的社会地位。虽然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逐年递增,已跃居世界之首,但从比例结构来看,我国高校中工科学生占比却呈逐年下降趋势。统计显示,我国高校中工科类学生所占比例已从20年前的40%以上(部分年份超过45%),下降到当下的1/3左右。工程师社会地位不高、工程行业前景欠佳、工程职业吸引力不足,使得一些年轻学子逃离工科,选择金融等热门行业,使得大量制造业企业存在“用工荒”现象。加快建设新工科,既需要切实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也需要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唯有让工程师充满职业自豪感,让工程科学与技术事业充满阳光,方能提高高等工程教育的吸引力,吸引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工匠。
在我国技术与产业发展历经追随、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阶段,汇聚力量、主动作为,分类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意义非凡。由教育部认定的这些新工科综合改革项目和新工科专业改革项目,从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专业更新改造、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协同育人与实践教育改革、新兴工科探索、新工科理论研究与国际化等方面展开探索与实践,必将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期待,中国的新工科探索与实践,能向全球工程界讲好中国故事,为全球工程教育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