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刀实枪”中学到真本领
——长沙学院探索“一对接四合作三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
【慧聪教育装备网】从2004年升本的第一天起,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人才,就成了长沙学院的不懈追求。
“当时还引起争议,没想到如今正契合二本院校的改革方向。”都曾经当过教务处长,如今分别任学校党委书记的韦成龙、任校长的杨小云,带领学校1.4万余名师生员工,践行“力学笃行”的校训,不断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
校地校企零距离
长沙学院副教授朱宗铭有两个身份:学校机电工程系教师、苏特机电公司的工程师;二级教授薛其林也是多个身份,学报主编、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基地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青年教师赵容浩同样也有多个身份,动画系教师、湖南少儿社特聘插画师、《幼儿画刊》系列动画片《蓝狐狸》导演……在长沙学院,这种“多身份”双师型教师多达381人,占全部专任教师的49.6%。
“地方和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集结令。”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张世英说,实际上学校一直就是朝着“应用型”这条路走的,特别是近几年,着力探索“一对接四合作三服务”,“一对接”即专业群对接长沙市的优势产业群,“四合作”即校地、校企、校校、国际合作,“三服务”即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心理辅导服务、学习指导与服务等。目前,学校与238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全部43个专业均参与企业共建,200多门课程与企业合开。走进一间教室,记者发现上课的老师就是来自众元网络公司的工程师唐慈荣,他正在讲授的是“网络设计”课程,而全校这样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老师有24人。
“不仅工科类,文化建设等我们也是深度介入。”薛其林说,长沙文化研究所就建在学校,并由自己担任所长。仅薛其林个人,就主持策划长沙市重大文化工程《百卷长沙》(共计9类100卷)方案,参与策划《长沙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工作,完成《辛亥革命与长沙》(5卷本)等大型工具书。
研讨式体验式以赛促学
长沙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大二的学生在假期也没闲着,专业老师苏钢给他们布置了一堆任务:预习下学期将要学习的51单片机,每周读完一定的章节看完推荐的教学视频,每周通过微信完成题目。更让他们“抓狂”的是,每人携带一个智能小车回家,每周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并将实验项目功能演示视频发到老师的邮箱。
“累,但充实。”“学到了好多东西。”记者在长沙学院学生的作业总结中看到不少这样的话语。
“我所理解的地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转型,就是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让这些学生整个寒假都“受虐”的苏钢,用朴素的话解释他的教改。他说,地方高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实验训练、工程理念都有些先天不足,因此学生在收到入学通知书的同时,还收到自己和同事们精心制作的CAP(中国大学先修计划)课程任务书和新生智能小车体验赛的宣传页,并附相关课程的二维码,“没进校就先自学”。
“现在是5G了,移动通信的整个流程我们这个实验室全都有。”学校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刘光灿领着记者参观院企合建的实验室。近年来,学校与中兴、思科等大企业合作,总计投入近千万元。“课程中讲授企业的内容,企业培训的学分和成绩甚至能置换学校教学计划内的课程,电子、光电设计大赛等,全部是来自企业家的评委……”刘光灿边走边介绍,他说,这样培养的人才真正实现了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的“无缝对接”。
工作室项目制快速“催熟”学生
长沙学院与湖南广播电视台几乎是一墙之隔,这些年来,湖南广电的《超级女声》《变形计》《爸爸去哪儿》等许多节目,都有长沙学院学生的参与,许多甚至还是在校生。说起学生们对湖南广电的贡献,学校艺术学院院长柳玉很有些自豪。
2016届毕业生李鑫在大二就作为实习摄像助理,参加了湖南卫视多个热门节目的制作。像李鑫一样快速成长的学生还有很多,据学校统计,近几年仅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就有超过90%的学生在湖南广电实习或就业。
学校还专门为动画系教师赵容浩和教研室的同事们建立工作室,几年下来,赵容浩接了插画、设计、动漫等上百个项目。2015年做12集《蓝狐狸》动画片,有10多名学生“真刀实枪”地干了好几个月,后来项目组的多名学生,因为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顺利就业。“我读本科读硕士,都是边读书边做项目,只有在无数次实践中,才能真正检验书本上学到的技能是否真的牢固。”赵容浩说。
“工作室还为学科竞赛培养了大批高手。”学校教师邓伍英所在的艺术设计学院,近几年就有152人次获各类实践教学学科竞赛奖,其中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奖数连续三年在湖南排名第一。学校采取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将学科竞赛项目引入课堂,以企业设计任务项目为载体(学科竞赛内容为企业规定的设计任务)。“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建构,师生关系定位跳出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邓伍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