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信息化助推高等教育新发展
【慧聪教育装备网】教育信息化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同时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习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总书记为我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又适时作出了“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部署,这也要求处于发展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自身育人质量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和尝试。
高校是传授知识、创造知识的殿堂,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借助信息化来助力自身的发展,并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引领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教育信息化绝不是简单地将线下教育通过信息技术移植到线上,教育信息化是在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包含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决策等在内的高等学校生存发展的新生态。教育信息化将带来如下几个巨大的改变——
必然带来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必然带来学习方式的改变,知识传承、创造和运用的改变。
必然带来高等教育管理与服务方式的改变。
必然带来决策方式的改变。
必然带来资源配置和效益发挥方面的改变。
必然带来学校服务社会方式的改变。
这些改变不仅涉及教师层面,也涉及学生层面、管理层面,还涉及学校与社会各个层面。
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我认为,首先是理念上的更新。任何变革都要理念先行,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也不例外。要提高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教师的信息化素质,只有了解信息化、接受信息化,才能推动信息化建设。
其次是体制机制改革。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缺的不是数据和技术,而是如何使数据和技术发挥作用的体制和机制。必须改革不适应信息化的传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信息化大数据为支撑,通过数据共享实现数据增值,进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从而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围绕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学校应高度关注高等教育变革和未来学与教方式的创新,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围绕教学环境建设、特色资源建设、技术研发和研究推广这四条主线,使平台、教师、学生三者形成合力,将人才培养、教师发展与服务教学融为一体,构建21世纪的智慧课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而实现教育治理的创新。
通过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和特色资源库,促进课内外学习的融合,推动教学模式的多样化,逐步实现教学向“以学为主”的模式转变,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促进终身学习的发展。
主席近年来两次视察北京,重新确定了首都北京“四个中心”的新定位,制定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为北京市属高校,北京工业大学始终坚持“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的办学定位,学校从首都、京津冀和国家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十三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确定了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其它学科发展,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北京首都的能力,满足北京和首都建设发展不断增长的对人才、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需求,努力建成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思路。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学校加强了顶层设计,进一步梳理出信息化管理、运维、服务、建设与规划五方面的任务,确定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创新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模式,通过多种手段,形成了教、学、环境、资源等的合力,实现智慧学习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内容。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合力,以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北京工业大学还提出了建立“京津冀教育信息化创新联盟”的设想。
该创新联盟将重点围绕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双培、外培计划的实施。联盟高校可共同建立联盟在线教育平台,遴选部分课程实施在线选课、学习、交流、实验、考试等,实现平台内的课程学分互认,探索教育信息化协同之路。二是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双一流”建设。三是以未来网络高精尖信息化技术支撑教育信息化创新。
总之,教育信息化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同时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面向未来,国内广大高校应在认真总结教育信息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路,面向高校和产业,共享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软硬平台,携手兄弟院校及产业伙伴,共同搭建开放的教育信息化共享协作平台,为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作者柳贡慧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