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人工智能课程喜获2018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大奖
【慧聪教育装备网】近日,教师信息化教学交流年度盛会“2018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在广州隆重举行。此次观摩活动评比中,北京陈经纶中学范晶老师的《初识声纹识别》获得了现场公开课一等奖,北京清华附中朝阳学校齐晴老师的《利用声纹辨别男女声》获得了现场说课二等奖。
北京清华附中朝阳学校齐晴老师(左二)上台领奖
本次活动由中央电化教育馆发起,联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举办。旨在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重头戏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教师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观摩课,让与会嘉宾一览移动互联、大数据、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一线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识语音识别》课堂上,范晶老师以声纹识别的概念与应用为主题,运用“创造栗”完善的人工智能教学体系,通过微课、动画及情景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们了解了语音识别的基本工作过程,并学会了语音识别硬件的连接。同时,通过“创造栗”图形化的人工智能编程软件和模块化的人工智能开源硬件,为学生搭建了真正能实现语音识别功能的学习和操作平台。课堂上完美的互动,创新的思维启发,激发了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积极性。
北京陈经纶中学范晶老师的公开课《初识语音识别》
同学们课上制作创造栗语音识别案例“小鱼灯”
这样充满引导性、趣味性和创新性的课堂,还在进行着。在《利用声纹辨别男女声》的说课上,齐晴老师同样通过“创造栗”,展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实时采集声音品类信息,学会判别男女声音域值的方法,运用图形化人工智能编程和结构组装,让学生们完成智能指示灯的制作,有效体验了声纹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北京清华附中朝阳学校齐晴老师说课《利用声纹辨别男女声》
《人工智能实践教程》系列总策划、创造栗中国区负责人张戎甲向记者介绍:“创造栗”是一站式人工智能科普教育课程解决方案,涵盖完整的人工智能应用和技术知识体系,搭配全面的人工智能课程、人工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编程软件等。“创造栗”始终以课程为导向,实践为核心,根据学龄学情的不同,提供精准的人工智能课程方案,其中的案例从简单到复杂,帮助孩子在中小学阶段培养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动手与编程能力。从2016年立项,到2017年中旬推出,早在国家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前,就已经开始着手研发中小学人工智能科普教育课程长达近一年之久。这也让“创造栗”顺势成为首个进入中小学课堂的人工智能课程。
第一批进入校园的是以语音识别为基础的课程,后续还将陆续推出图像识别以及深度学习应用、无人驾驶等综合项目。此外,高中阶段还将加入全球计算机编程四大流行语言之一的Python人工智能应用。而继北京后,上海、江苏、山东、贵州、河南等省市也将会采用“创造栗”人工智能课程解决方案,建立“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示范校”,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常规教学。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正式将人工智能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通知中提出要”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此次,首个人工智能课程喜获大奖,受益于近年来国家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倡导与支持,也归功于“创造栗”所研创的一整套完善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奖项的获得,再次证明了“创造栗”已经真正成为学生与人工智能技术之间连接的桥梁,让他们了解人工智能知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创造栗”在做并将一直坚持做下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