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培养面向未来的财务管理领袖

慧聪教育网 2018-06-15 14:48 来源:新媒体

【慧聪教育装备网】近日,清华大学启动了首席财务官会计硕士项目的2019年招生。关于项目的由来和定位,我们专程采访了清华-SMU首席财务官会计硕士项目学术主任、清华经管学院会计系副教授李丹。

Q:清华大学为什么要开设首席财务官会计硕士课程?

李丹:清华经管学院有着重视会计教育的优良传统,学院的会计教育是在1994年由时任院长朱镕基亲自推动建立的。清华会计系一直坚持国际化的道路。清华经管学院不仅是中国最早向学生教授西方会计标准的商学院之一,而且清华会计系也是国内最早获得AACSB会计认证的会计学科。

近年来,我们在学院EMBA,金融MBA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企业高层管理者对财务知识的深入学习有着强烈需求。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使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加快。它要求管理者必须要懂会计,懂得从管理和技术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财务数据。这对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CFO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同时,我们的会计教育也必须直面变革,采取行动。

清华会计系从2014年开始策划构思一个不同以往的,面向未来的全新项目。2017年,首席财务官会计硕士双学位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2018年正式招收首届学生。该项目不是传统的会计教育项目,而是融合了领导力开发的管理与财务会计培养项目,旨在培养既拥有国际视野,又具备最新会计和财务专业技能的下一代商业领袖。

Q:为什么选择新加坡管理大学作为合作伙伴?

李丹:会计是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中国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理解西方的会计语言,并让“中国特色”的会计语言融入世界话语体系是我们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新加坡是东南亚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纽带。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有目共睹的“软”实力,孕育了与“一带一路”交汇的巨大潜力和发展机会。

新加坡管理大学虽然是一所年轻的大学,但其在会计和其他商科教育领域均拥有强大的国际化师资力量。新加坡管理学院的会计研究能力名列亚洲第1,全球第15。双方将深度融合各自的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实现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此外,新加坡管理大学会计学院院长程强教授同时也是清华经管学院会计系1994级校友,这为项目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Q:首席财务官会计硕士课程与传统的会计专业硕士(MPAcc)课程有什么不同?

李丹:首先,这个项目招生对象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不同于大多数学校开设的MPAcc项目针对的是本科毕业后的应届生,我们要求学生在入学时至少已经拥有7年以上工作经验,2年以上管理经验。如果你现在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希望在财务领域深入学习,未来成为CFO甚至CEO,那么,这个项目可能是你最好的选择。当然,在2018年入学的学生中,有一些同学已经是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董事长或总经理。我希望这个项目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企业运行过程中困扰他们的问题的答案。

其次,课程设置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尤其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在课程设置和研发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不同于传统会计学科的课程体系,项目创新性地开发了财务、金融和管理三大课程模块,希望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财务知识和管理技能。在授课上,我们更多参考的是EMBA的教学模式,采用集中授课,案例教学,团队学习的方式。项目还将为所有同学同时配备学术导师和业界导师,施行双导师制。依托清华经管学院和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强大资源,学生将有机会高频率地与行业规则制定者,监管机构负责人,跨国企业领导者,前沿理论研究者面对面交流。

此外,这还是一个国际化的项目。来自新加坡管理大学的老师将为我们带来国际前沿的研究结果和实践案例。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项目将专门组织海外学习模块,同学还有机会参与到清华大学的海外交换学习中去。同学完成项目学习后,将同时获得清华大学的硕士学历学位和新加坡管理大学的硕士学位。

培养面向未来的财务管理领袖,是清华经管学院、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共同愿景。期待更多的优秀财务管理者、未来的CFO能够加入到首席财务官会计硕士项目。(采访:周敬敬、王晨辰撰稿:王晨辰、周雅琳)

关于清华-SMU首席财务官会计硕士项目:

清华-SMU首席财务官会计硕士项目由清华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利用两校在财务会计学科上的优势,深度整合双方资源,为财务管理者量身打造课程体系涵盖财务、金融、管理三大模块,全方位提升财务知识和管理技能。满足两校毕业条件,可获得清华大学颁发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和会计硕士学位,以及新加坡管理大学颁发的首席财务官领导力理学硕士学位。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