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童时刻创始人兼CEO郭长琛:AI正在定义未来的幼教场景

慧聪教育网 2018-06-20 16:50 来源:互联网

智童时刻创始人兼CEO郭长琛:AI正在定义未来的幼教场景

【慧聪教育装备网】2018年6月13日-15日,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市长宁区青年联合会、亿欧公司联合主办,拼多多协办的“2018全球智能+新商业峰会”在上海长宁世贸展馆举办。

本次峰会以“AI落地,产业升级”为主题,现场聚集超过5000位AI行业内外人士,共同探讨AI目前面临哪些挑战,当下如何商业落地,未来将会怎样发展等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曦、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MichaelI.Jordan、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等作为演讲嘉宾出席峰会。

在6月15日智能+教育峰会上,智童时刻创始人兼CEO郭长琛发表了主题为《AI+幼教,重塑未来教育场景》的演讲。他提到:

1、AI正在定义未来的幼教场景;

2、降低使用门槛,是AI进入课堂的关键环节;

3、AI+幼教,孩子是受益者,但老师才是机器人进入课堂的核心要素。

以下是郭长琛演讲内容:

郭长琛:

大家好,我是智童时刻创始人郭长琛。前面各位嘉宾都讲到了AI在各个教育细分领域运用,而我今天要汇报的是AI在幼教领域的运用,和大家探讨未来的幼儿教育场景。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思考,我认为谈“AI+教育”,必须思考四个问题:用户是谁?AI应用的场景在哪?AI的用途是什么?如何实现闭环?

AI落地到幼教行业,相当于回答了的第一个问题。早幼教阶段的用户主要指6岁以下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很明显的特点,我们需要思考哪些场景比较适合他们。当然规划用途和实现闭环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规划好用途,就可能导致产品体验低于用户的预期,而缺少闭环系统,就很难完成定义的工作。

6岁以下幼儿处于人生的最初阶段,生理、思维都处于发育初期。学界将幼儿思维发育分为三个阶段:0到2岁时,幼儿处在动作思维阶段,他对外界的探索主要是以以触摸、爬行的动作来完成,思维在动作中进行;3到6岁是具像思维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需要通过与实际物体的接触,来完成对抽象思维的训练;而6岁以后的孩子,才慢慢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所以,6岁及6岁以前的孩子,非常需要具体可感的实物。所以当AI切入幼教行业,就与传统的AI产品产生了矛盾——大部分的AI产品是软件,但虚拟产品又不能满足孩子对实际场景的需求。不管是蒙氏还是高宽,众多教育学家都认为,要多让孩子多接触实物获得直接体验,才能帮助他们学习、形成抽象的概念。因此,AI落地在幼教行业,我们不能排除掉实体硬件产品。我们要做的是将AI具像化,给孩子实实在在的体验。所以,作为一家AI+幼教的公司,我们成立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发面向不同场景的AI教育机器人和AI小硬件。

具体而言,我们认为,AI切入幼教的场景,可以分为幼儿园场景和家庭场景两种情况。首先说幼儿园。

幼儿园场景为什么需要什么AI呢?AI能在幼儿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个问题我们探索了两年多,最后的结论是,教育机器人可以在幼儿园的游戏化教学和STEM教育两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游戏化教学的部分,我给大家分享一个简单的案例。很多人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原来我们都是通过图片和视频来讲述这个故事,但现在,孩子可以和机器实现语音交互,我们可以用机器来讲述更加生动的故事。比如老师通过系统让机器人扮演蝌蚪,它的任务是找到妈妈。五个小孩分为一组,随机抽取卡片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果第一个孩子抽取的图片是妈妈,我们的机器人会问这个同学,“我是小蝌蚪,我在找我的妈妈,请问你是我的妈妈吗?”,如果孩子说“我是鸭子,你的妈妈是两只眼睛、嘴巴宽宽的”,这时候机器人就会走到下一个孩子的面前,继续更孩子完成交互回答问题,最终机器人还会邀请孩子上来编一个青蛙的舞蹈

设计这堂课非常简单,但孩子完成的角色扮演和参与以及孩子实现的思考却是非常重要。我们要运用机器和AI的方式让孩子融入情景,我们要实现个性化、游戏化的交互,让孩子的学习和互动变得更丰富

STEM教育这一部分我们主要从编程教育切入。近年来编程教育倍受重视,从小学编程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不过要明确的是,在幼儿阶段,编程教育的重点不是写代码,而是培养编程思维。我们发布了“小小编程”,向社会提供一套2岁就可以操作的实物编程系统,孩子通过刷卡、语音就可以自己编一个故事、一段舞蹈等等。我们希望2岁到6岁之间的孩子,虽然没有真正的写代码,但是通过卡片和语音的方式能完成最基本的编程逻辑训练。

通过游戏化教学和编程教育,机器人能给孩子带来的益处十分明显。但是要让这些益处发挥作用,还得注意一个问题:孩子是受益者,但老师才是机器人进入课堂的核心要素,我们需要老师组织这堂课。因此,接下来我们还得回答第二个问题:老师想要什么样的AI

这是一件很过程主义的事,解答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历程。九十年代已经开始有多媒体教学,但是那个时候的多媒体课带有很强的表演性质,孩子们很喜欢,但是一学期也就上一两节。为什么?太麻烦了。但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的常态,很重要的原因,首先是有了PPT,然后PPT的各种辅助工具、素材、模板越来越丰富。原来做一节多媒体课需要比普通课多花几个小时时间,现在通过网上的模板和素材,备课时间更短,效果更好,老师可以省出很多操作时间来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我们发现,AI进入课堂也碰到这个问题。现在大量的AI产业包括机器人等,很多只是一种表演。AI想进入课堂,一样得成为工具。我认为做到工具够简单、素材够丰富后才能获得广泛使用

分析完AI如何进入课堂这个问题后,我们来想想,如何让AI更容易进入课堂?我们认为,降低使用门槛是AI进入课堂的关键环节。幼教老师大多是文科生,IT水平不高,如果做一节课还需要敲代码,那还是算了吧。而且其实对IT能力比较弱的人来说,哪怕是可视化编程,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AI+教育,必须有一个平台让老师轻松的进入课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发了一套“AI幼教内容平台”。我们的AI幼教内容平台,包括三个部分:一是AI制作,老师可以像写Word一样来进行制作,可以在任何环节加入机器人的对话以及加入想要的内容,对于老师来说所有AI成分都不过是一个素材,相当于我们给老师做课件提供了AI工具;二是AI的输出,主要是输出适合机器人使用的AI课件,机器人使用的课件不是简单的播放一段视频,而是可以调度机器人的动作和表情;三是AI分发,平台还有交流、分享功能,老师、教材商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自己的课件或者模板,供其他老师下载、使用。

AI如何进入到家庭场景?我们推荐“2515”亲子时间。即每天孩子单独使用机器25分钟,亲子每天一起使用15分钟。除此之外接下来我们还会推出老师和内容合作方做出的内容课程,根据不同的场景推荐适用的课程。

总而言之,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AI正在定义未来的幼教场景。机器人,将成为家园共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