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民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的未来

慧聪教育网 2018-08-06 15:15 来源:互联网

国际公民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的未来

【慧聪教育装备网】多少年来,我们的英语教材上始终印着这样一个场景:

李雷问:“Where are you come from?”

韩梅梅眼神坚毅地回答:“I am come from China.”(请记住,当年韩梅梅的回答是标答,China还要记得大写C)

但时代变了,不仅李雷和韩梅梅不见了,标准答案都不标准了,这是什么情况?

因为到了现在这个时代,“你从哪儿来”这个问题变得不那么好回答了。究竟是要说出生在哪儿?还是长大的地方?还是性格形成期在哪儿?还是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还是现在住的地方?……

有如此困惑的人,通常就是国际公民。

国际公民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的未来

这是一个国际公民急缺的时代。

为什么这个时代需要国际公民?很简单,国际公民见多识广、思维缜密、知自己懂他人。为什么中国更需要国际公民?很简单,碌碌无为、懵懵懂懂、混时间的人已无法带来社会的进步。为什么中国缺少国际公民?很简单,教育走错了方向。

中国的本土教育还培养不出国际公民

中国教育在培养“会考试,高分数”的“人才”方面向来独到,但这离国际公民的标准还差得远。具体来说,国际公民的标准包括全球视野、沟通能力、跨文化生存能力、创造价值的能力。而如今的国内教育,却难以实现。

国际公民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的未来

全球视野,即国际化意识。具备全球视野的人,看待问题能够从全局着眼,以世界为舞台,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争取主动。与“全球视野”相对的,是“唯分数至上”的狭隘视野。如今国内的学生沉迷于分数不可自拔,“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等日常俗语都说明了在应试教育下,分数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试想一下,“唯分数至上”的狭隘视野,培养出的将会是怎样的“人才”?恐怕只是一本“活词典”而已。某省的状元进入大学生活却发现自己不会剥鸡蛋;“清华男神”博士学霸梁植只能问出“我该找什么工作”一类的问题,这样的“人才”,不要也罢。也正是在这种“唯分数至上”的狭隘视野影响下,当高考结束,不再以分数论英雄时,“大学生沉迷于网游”等新闻多如牛毛;当大学毕业,不再以考试评能力时,中国的青年变得不知所措。

在大多数人看来,沟通能力是人人都具备的,毕竟说话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在如今国与国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沟通不再是“和中国人说中国话“而已。其实,沟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表达自己+理解他人”。不过,按照当今的教育模式,这种简单的目的尚不能实现。就拿英语学习来说,如今的课堂是这样的一番景象:讲台上下用着同一本教材,大家一起读单词、背单词,气氛好不热烈;老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将语法概念进行总结,同学们默契配合,一笔一划地抄写在笔记本上;来到考场,大家默不作声,安心作答试卷……如此的英语学习,陷入的是“哑巴英语”,“老师讲,学生记”和“只会考试”的尴尬境地。学生记得好,背得清楚,的确可以换来高分数,但如若有一天要站上世界舞台,可能会发现,想要侃侃而谈结果却是天方夜谭。

跨文化生存能力,即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环境,享受环境的能力。而中国学生的“利己”,却让融入与享受环境成为愿望。姗姗是国内的优等生,暑假期间被父母送到美国的夏令营体验生活,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姗姗因无法与室友和平相处而被劝退。起因很简单,只是室友不小心将衣服放在了姗姗的床上。对此,姗姗很不满,但却没有选择与室友妥善沟通,而是“找老师告状”。美国的老师鼓励姗姗自己解决问题,换来的却是她的大发雷霆,不得已校方将其遣返。不少人会说,这是思维上的差异。但实际上,这更是教育的“漏洞”,在强调学识的基础上,漏掉了“利他精神“的培养。缺少了利他精神,想要生存其实很难。

国际公民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的未来

《纽约客》封面

创造价值的能力,即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为社会、为他人创造价值。要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很多工作都会被机器人取代,《纽约客》杂志的一张封面曾火爆朋友圈。封面上,人类坐地行乞,机器人则扮演了施予者的角色,意指在未来社会,人类的工作机会将会被不断进化的机器人剥夺,从而沦为为流落街头的弱者。若想不被取代,就需要有创造价值的能力。据调查,演员、艺人、写手、翻译、理发师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几率在30%~40%之间;程序员、记者、保姆、艺术家、律师、法官、建筑师、公关在1%~10%之间;最难以取代的,是心理医生、教师、酒店管理者,均在1%以下。换言之,创新的思维、不同于他人的思考能力,是未来人才的必备标准。

既知标准,就要培养

标准从来不是用来“仰望”的,而是用来付诸行动的。既知国际公民的标准,就需要辅以国际公民的教育。

国际公民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的未来

融尚私塾创始人Nini

要想培养全球化视野,最根本的是要分得清轻重,看得明是非,因此自我认知是基础。所谓自我认知,就是要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融尚私塾始终致力于国际公民教育,其创始人nini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优异的成绩让她得以进入凤凰卫视资讯台、CNN国际新闻台等诸多名企。但她深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毅然选择放弃高薪工作,用自己的所学、所感致力于教育事业,这不正是具备自我认知能力的最好例证?

要想培养沟通能力,最需要的是跳出课本,跳脱“狭隘的沟通”。融尚私塾设立的社交沟通能力之听说课程,通过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识别不同的口音和俗语,来提升孩子的沟通自信。同时,课程中渗透了西方文化元素,包括对西方文化态度和俚语的学习,帮助孩子在互动式学习中有效提高沟通能力。

要想培养跨文化生存能力,首先要学会利他。在现今社会,人与人的沟通日益紧密,想要沟通顺畅,就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中国的孩子不是不会“利他”,而是没有人告诉过他们需要“利他”。在融尚私塾里,利他精神的培养是重要的一课,以确保学生可以毫无压力地对接国外的生活。

要想培养创造价值的能力,就必须懂得思考,善于思辨。罗素说:“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但不思考的人终将被淘汰。就拿融尚私塾的文学辨析课程来说,面对一篇文学作品,目的绝非回答“中心思想”等应试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续写会怎样操作?”这些,才是文学的真谛,才是学习的重点,如此才可在不断的思考中,培养与众不同的分析力与判断力。

不妨引用融尚私塾创办人Nini的话作结:“希望我的学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而飞得更高”。也希望中国的未来,会诞生更多优秀的国际公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