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教育研究院院长黄钢:严、真、快、细,加速集成电路人才培养
【慧聪教育装备网】“产教融合,共建学院、共建专业、联合创建实验室,多措并举,打造开放合作、共生共荣的生态圈,加速面向产业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2018年8月16日,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7-2018)》发布仪式暨全球半导体才智大会上,安博教育研究院院长黄钢博士如此表示。
集成电路产业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食粮”,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而人才作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白皮书统计分析显示,到2020年前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为32万人,年均人才需求数为10万人左右,而每年高校集成电路专业领域的毕业生中仅有不足3万人进入到本行业就业。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养和培训集成电路领域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黄钢博士通过回顾我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历程来展望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他说,国家在2001年设立软件工程硕士,当时安博教育建立了中国第一所软件工程学院,之后,国家建立了37所示范性的软件学院,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培养了大批的软件人才,还从其它专业吸引了大量人才,基本解决了软件人才量的问题。另外,通过开展开展了实训,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接触企业真实的项目场景。同时,校外培训机构的大量涌现,让整个软件人才培养生态生机勃勃。据了解,安博教育集团从2006年开始与教育部合作推出“IT实训推广工程”,推动了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融入了实训的“基因”,使得实训过程标准化。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进化过程值得借鉴,但是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需要充分考虑和重视。”黄钢博士提到。“首先学习比较难,对数学、物理要求比较高。二是岗位比较分散。三是集成电路做完之后看不到所做的东西,不能所见所得。”
对于培养的难点而言,黄钢表示,第一是EDA的成本高,从业人员少,实践环节复杂。第二是流片的成本高,软件行业创新创业相对简单,集成电路创业者要把片子做出来,困难很大。
“解决的措施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没有企业协同,单凭学校很难培养出适合产业需求的集成电路人才。”黄钢说,“但针对不同的高校可能要求也不一样。双一流的大学、示范性的微电子学院需要专家的资源,新的IP、新的工艺、新的技术,建立一些联合实验室做科研项目。还有一大批叫做应用型的高校,它的课程体系也不够完整,实训、师资、实验室建设都比较缺乏,这就需要建立人才培养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标准化的课程、师资培训、实训等让更多的高校受益。”
“我们一直以来的宗旨就是帮助大学办大学,给它提供合适的产业界工具,提供合适的产业界实践环境。”黄钢介绍说。
据了解,黄钢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在硅谷有十多年的工业界经验,是EDA设计界的专家,对于集成电路课程体系、实训体系的建设,他提出“严、真、快、细”三个关键词。
黄钢说,因为集成电路本身的特殊性,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严谨,课程学习的质量考评必须严格;而对于项目库、案例库来说,要做到真实,比如,90纳米、32纳米的都要有相应的项目库和案例库;另外,集成电路产业迭代升级很快,光凭学术界很难创新,就必须要跟产业界保持一致。最后,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岗位需求,因为集成电路行业的企业比较分散,企业之间的规范都不一样,我们进一步细化岗位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定制化培养,也可以把人的层次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