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集团特邀国医大师孙光荣成功举办研讨班
【慧聪教育装备网】为了传承国医大师学术经验,大力推动中医“治未病”理念,普及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二十一世纪环球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健康产学研共同体、宁波市象山县人民政府协办;国医大师孙光荣工作室、藏象集团·北京朝阳区藏象职业培训学校等机构承办的“国医大师孙光荣养生总则与养生十诀研讨班”(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编号:T20184132002),于8月25日至26日在宁波象山县委党校成功举办!
25日上午,全县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大讲堂由象山县委组织部组织全县领导干部160余人共同参与,特别邀请了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原党委书记杨晋翔教授等专家做学术报告,本次会议在象山县委组织部范焕平部长的主持下,正式拉开帷幕!同时作为本次会议的主要承办方:藏象集团董事长、北京藏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孙昌杰与藏象藏象集团副总裁刘广超等人出席了会议。
象山县委领导班子参加会议、听取学术报告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以“养生总则与养生十诀”为主题进行专题报告。孙老以“法以律人、文以化人、养以活人、业以兴人”为报告主题,展开深入讲解,详细阐述了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及中医养生的要领。整个学术思想继承传统、结合当下法律政策与时俱进,更是结合象山县当地发展规划,提出一些有些谋略和举措,推动中医养生事业及老龄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孙光荣教授现场讲解学术报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级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杨晋翔教授,在“公务员常见消化系疾病中医调理”为主题的报告中以董建华院士学术思想为指导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总结的独特治疗脾胃病学术经验。以现场互动为主要报告方式,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干部以舌诊现场诊断并给出调养方案。
杨晋翔教授在现场进行互动教学25日下午全县基层医护人员近170人参加“国医大师孙光荣养生总则与养生十诀研讨班”,孙光荣国医大师再次以“养生总则与养生十诀”为主题,就中医养心要诀等知识展开深入讲解。杨晋翔教授以“论治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为主题深入讲解。此次研讨班由藏象集团副总裁刘广超主持。
同时也邀请到石家庄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带头人李领娥教授,就“中医外治疗法与面部年轻化”为主题进行中医美容方法及美容经方等方面的知识讲解。各位专家展开多元化思想与观点的火花碰撞,获得了在场参会者的阵阵掌声与一致好评,在场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共同探讨,将本次大会推向高潮!
26日上午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主任委员,湖南省政协常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教授主要讲解“中医+思维的探讨”;何教授在讲解的过程中,详细阐述了治未病的范畴以及与此相关的国家主要政策和措施,其中何教授提出中医药国家政策方面的一法、二创、三作用、四定位、五资源、六位一体+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要指导思想,博古通今使中医知识变得有趣通俗易懂,结合实际生活,为在场的医护人员提供了丰富扎实的学术经验。
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推拿科主任唐学章教授以“颈肩腰腿痛临床中医诊治技巧”为主题,就颈肩腰腿疼痛等病症进行临床案例对比分析以及诊疗技巧讲解。
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骨科董灵薇医生以“中医体色技术——体质辨识+铜壶通经技术在基层中的应用与发展”为主题,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深入浅出的进行了现场分享。
依次为杨晋翔教授、何清湖教授、李领娥教授、唐学章教授、董灵薇医生各位专家对我国中医科学性规范化做了深入的剖析,为在场的一百多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理论实践经验,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理论和临床技术水平为主,共同探讨了新环境下医改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26日下午基层医护人员在中共象山县委党校-体验教室204,进行了中医适宜技术诊治方面的实操讲解。藏象集团品牌部运营钱晶晶总监与李美慧总监分别在现场就中医适宜技术体质辨识——中医体质检测的使用注意事项,及中医祛痛技术——铜壶通经祛痛理疗仪的操作要领,进行实操与演练,为在场的基层医护人员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示范指导作用。
藏象品牌部工作人员现场操作中医体质检测仪、铜壶通经祛痛理疗仪通过两天的学术报告,专家提出中医界的同仁们要适应未来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模式从治病到防未病的趋势转变。藏象集团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绿色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继续推广普及中医适宜技术走进基层,辩证施治的诊疗模式、运用中医的防治手段为广大基层百姓的健康服务。
此次学术研讨班的举行,成功分享了目前国内中医药领域领军人物的多年宝贵实践经验,其主旨是聚焦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大、前沿、关键问题,汇集多方智慧,搭建政府、中医药专家学者与基层医护人员的交流互动平台,营造专业、高规格的学术氛围,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医护人员的基础理论水平,提高了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结合诊治能力,促进了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为我国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和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效激发了中医药产业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