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区今年新增学生15.3万人

慧聪教育网 2018-09-04 10:22 来源:万家资讯

【慧聪教育装备网】今年秋季开学,合肥城区共新增中小学生9.4万人、新增幼儿园学生5.9万人。记者昨日从合肥市教育部门了解到,为应对今年城区学生数大增的情况,合肥市持续加大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力度,秋季城区建成中小学项目达23个、幼儿园项目39个,新增学位远大于学生数。同时,全市191所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让“好学校”遍布市民家门口。

新增学生今秋城区新增中小学生9.4万人幼儿园学生5.9万人

9月3日是合肥市中小学生正式开学上课的日子,不少家长感觉“家门口”的学校变多了,学生也变多了。

根据市教育部门的统计,2018年合肥市城区预计新增中小学生9.4万人,供给学位10.3万个;预计新增幼儿园学生5.9万人,供给学位5.92万个。也就是说,今年秋季入学,合肥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生达到了15.3万名。这也是近年来合肥城区入学数增加最多的一年。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合肥同其他省会城市一样,面临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阶段性短缺的难题。”市教育部门表示,在学生数增多的情况下,更多家长不仅希望孩子“有学上”,更盼“好上学”“上好学”。

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合肥市通过新建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等方式,逐步提高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出一条扩大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之路。特别是从2016年开始,合肥市就启动了对三项规划的修订和完善工作,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和学前教育的“千人指标”,大幅度增加教育设施布点,优化城市教育学校资源配置,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

新增学校今秋城区建成中小学23所幼儿园39所

学生数不断增加,学校建设是否“跟得上”?

记者了解到,合肥市不断加快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73所、新增学位24万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45所、新增学位8.3万个。

面对今年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入学数的增加,合肥市更是加快教育资源的供给。根据市教育部门的统计,2018年秋季城区建成中小学项目23个、新增学位39602个,幼儿园项目39个、新增学位9690个。

“除通过新建一批中小学幼儿园项目,不断增大学位总量外,全市还着力盘活教育资源,解决老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市教育部门表示,近两年相继将老城区市属的合肥旅游学校、合肥八中和合肥七中老校区等10多所学校整合或搬迁的教育资源,移交当地政府改扩建后举办义务教育,为缓解老城区入学压力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为加速中小学建设,合肥市开辟“绿色通道”,对教育项目优先立项审批、优先资金保障、优先安排工程招投标和竣工验收,严格质量监管,确保教育项目顺利实施,确保如期交付使用。

零障碍入学取消定点学校,随迁子女也能就读义务教育公办校

城区学生能在“家门口”上好学,对于“小候鸟”随迁子女的入学,合肥同样全力保障。

“为积极应对合肥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现实需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市教育部门表示,多年前,合肥市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升学难问题,在全国率先实施“五个百分之百”零障碍入学政策,即“百分之百有学上、百分之百上公办学校、百分之百享受义务教育免费待遇、百分之百同等标准录取省市示范高中、百分之百同等待遇录取高中阶段就学”。

同时,实施同等待遇,坚持随迁子女入学后与户籍儿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做到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将家庭经济困难的随迁子女纳入教育资助范围。全面加强中小学校免费就近就便接收随迁子女入学情况动态监测。

尤其是从2016年开始,合肥市坚决取消定点学校,随迁子女全部统筹相对就近安排就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全市随迁子女占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1/3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数三倍多。

根据统计,2018年,共有10920名随迁子女报名参加中考,占全市报名人数的36%,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同等政策参加高考。

好学校遍布191所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好学校”遍布家门口

城郊学校能不能享受城区名校的教师讲课、课程资源?通过教育集团化就能解决两校间的师资流动、课程共享甚至是教学管理。

从2016年开始,师范附小四所分校组建成“合肥师范附小教育集团”、四十六中及其南区分校组建“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教育集团”,让“走校上课”成为打破学校壁垒的全新教学模式,由此也拉开了合肥市集团化办学的序幕。随后,采取名校办分校、名校托管、名校弱校捆绑、学区联盟、名校集团化等办学方式,逐步提升新建和薄弱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根据统计,全市191所学校纳入集团化办学管理,占义务教育学校的24.26%。这种集团化办学采取的是“一所龙头学校带多所新建学校”的“1+X”联合模式,集团内各学校打破学校界限,可以共享龙头学校的课程、师资、管理、文化等优质资源,从而使各新建学校共同进步、快速发展。晨报记者刘梅梅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