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技术腾“云”驾“物”,推进乡村教育

慧聪教育网 2018-10-10 09:26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装备网】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短板。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乡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乡村小学和教学点)10.7万所,占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4%;在校生384.7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5.8%。农村小学寄宿生934.6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14.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办好这两类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在这两类学校中推进“互联网+教育”,着力提高两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浙江省内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农村教学点现尚有190多个,最小规模只有2人,大都处于偏僻的山区或者海岛,要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麻雀学校”,必须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为师生打造云上的课堂,助推乡村学校发展。

以“互联网+”思维重构理念。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适应信息化的发展,以“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理念和行动,其关键点在于学校教师是否具有互联网思维。因此,学校领导者亟须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回归教育的本质,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进一步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育体系,建设“人人时时处处”学习环境,为个性化教育教学提供路径。教育行政部门则需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汇聚社会各方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教育共同体”,为学生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教育服务。

以技术构建教育新环境。乡村教育应主动顺应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新技术对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一是构建泛在化的智慧校园技术环境。浙江省建成千兆到校、百兆到班的省教育计算机网,建设无线网络覆盖主要教学场所,班级多媒体100%覆盖,配备移动学习终端,建设录播教室、学科教室和创新实验室,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校园技术环境。二是共建共享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以之江汇教育广场为载体,为乡村学校学生提供便捷且丰富的优质数字资源和学习工具;重新连接、重构教学,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农村学校学生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智慧学习环境;汇集全省621个名师的网络工作室课程资源、共享186所名校的数字资源,开设针对乡村学校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网络课程,以网络名师直播课为载体,让农村孩子也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以技术创新教与学新模式。技术作用于教育,本质上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过程。浙江省不少小规模学校基于技术探索新的教与学方式。如衢州市新华小学下村校区结合“三园一展”校园文化,借助学校“四叶草”平台,开展了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师生互动教学、生生互动学习的探究性项目学习,不断创新实践教育教学新方式。又如,杭州市富阳区东洲中心小学将一个中心校和四个教学点通过网络的形式实现了连接,一位主讲教师和四位辅助教师同上一堂课,给教学点的学生多一个别样的教室,共享区域优质资源。

以技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互联网+”突破了时空限制,为远程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浙江省在基于互联网的教师培训上进行了探索。一是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和名师网络工作室等载体,面向农村教学点招收学员,借助“名师引领、分层辐射、跨越时空、线上线下”的网络研修共同体,以“1+10+100”模式,以名师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转变农村教师的教学、教研理念和方式,促使农村教师学会利用技术创新教学。二是通过互联网等技术组织100个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100个省数字资源基地学校和全省192个乡村教学点全面连接,线上为主,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将名师、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动态地辐射到教学点,并常态化地开展面向学生的线上同步课堂、面向教师的线上培训,提升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以技术搭建乡村家校共育机制。家庭教育是乡村教育的薄弱一环,这也让学校管理者尤为头疼。“家长网络学校”的建立则有助于化解这一难题。浙江省面向包括乡村家庭在内的全省家庭,系统推进“互联网+”家庭教育,推进线上线下家庭教育的开展;摄制500个家长学校微讲座,提升家庭教育品质,通过乡村家校协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以“互联网+”思维破解农村教育问题,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这是技术改变教育的可为之处。

(作者王会军系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