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幼升小择校定律|起点决定终点 是危言耸听还是事实如此?
【慧聪教育装备网】据统计,在2018年约有23万人参与幼升小,对于非沪籍的孩子来说,政策为居住证满120分就可上学,但是由于僧多粥少,想要上好小学还是困难重重,公办民办二选一,对于家长来说:选公办:一流公办按照录取顺位只属于少数人;选民办,好的民办即使付的起高昂的学费,竞争比高考还激烈。
2017热门民办招生数和录取率
平均10%的面试录取率,意味着你孩子的对手是从小精英教育下的娃,这样想想你的胜算还剩多少?即使是牛娃也要实力+运气才行,毕竟面试最多30分钟的时间,不能100%判断孩子的真实水平!
处于食物链顶端就不一样了,选择性多不用孤注一掷,对口公办不好可以择校上民办,体制内民办上不去,体制外民办砸钱进,以后走国际化路线,出国!
家长圈流行一个段子: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高考,似乎成为上海滩升学的一个主旋律。
各阶级教育升学路径的现状,从家长最关心的高考升学率来看,告诉你小学有多重要。
全市一阶梯小学毕业生的高考情况(90%以上是民办)
全市二阶梯小学毕业生的高考情况(90%以上是公办)
菜场小学(95%以上是无学区房的公办)
这就是上海本地和外来精英人员,热衷买学区房,小班和中班就开始鸡血考民办的原因。
从历届数据来看,孩子一不小心上了菜小,普高都成问题了,班级TOP5%才行,高考一本率低至1%。对比一阶梯小学高考重点率70—100%说,魔都幼升小爸妈不焦虑才怪,即使公办保底的想要冲一流民办,没有学区房只能孤注一掷鸡血也要上民办。
真相虽然残酷,但是这就是一个事实,给爸妈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
1
底层阶级
父母:政府机关或企业中不担任职务/民营企业中的输家/退休前无能力照顾子女且需要子女赡养(家庭年收入<15万)
关于孩子的教育态度:大多是外来务工者,对口菜场小学,有心无力,没有时间和财力用于孩子的教育投资!
底层孩子升学路径,随遇而安
菜场小学升学之所以如此糟糕,不是师资,而是学习氛围!以上海老师平均工资和上海户口的吸引力,再差的公办学校老师也比中国大多数省师资来的好,跟生源相比师资真的微不足道。上海本地和上海精英们都不愿意子女和务工人员子女一起上学,造成了公办学校以学区房的形式分割。传统的公办名校,周边房价高,房产证+户籍才能保证入学,缺一不可,从而隔绝了家境不好孩子。菜场小学的爸妈也支持这一举措,至少不会让孩子在学校被歧视和欺负。
有的学校大学录取比例也高达90%+,这样看来上海高考很有优势,但其实是牺牲中考的,上海高中很少,差的初中进入高中凤毛麟角,几乎全军覆都去了技校,好的民办初中才能100%上普高。
而好的初中生源怎么来的呢?小升初取消后,初中变成了血统论,菜小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除非是小五班优秀生或奥数一等奖,好的初中不会对应菜小。如果真的上了菜场小学,又无力上民办,课外辅导班不能少,如果孩子成绩没有数一数二,建议初中回老家上学,只要不垫底几乎都能上普高还能考个全日制大学。
2
中产阶级
父母:政府机关或大型企业位居要职/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退休前有能力借助自己的关系网为子女的工作铺平道路(家庭年收入≥50万)
关于孩子的教育态度:比穷人更焦虑,与上层社会比,输不起!学习压力最大、最辛苦的就是这阶级的孩子。
中产孩子升学路径,一定要上重点。
上层精英的孩子教育投入虽然说数额巨大,但与总资产比杯水车薪,只有中产阶层才是砸锅卖铁,对孩子教育问题最敏感。
购买学区房、对教育培训机构趋之若鹜,疲惫的奔波于奥数、英语等课外辅导班基本都是这阶层的现状。因为他们几乎都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自身的经验也告诉他们,教育才是王道。在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情况下,唯有竭尽全力争夺才能让孩子不掉队,所以说中产阶级孩子的最累。
中产阶级的孩子,一天基本是这样度过的:每天早上七点半起床,晚上八点课外辅导班下课,回家做作业看课外书,十点半也不一定能搞的定。
爸妈们嘴上说孩子没童年,痛恨奥数和培训班,但都不会选择退出,因为退出就意味着掉队。从小学到大学,一环扣一环,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深怕某个环节掉链子就考不上一本、985、211大学。
如果地位巩固,也不会焦虑,只有那种上不上、下不下,可上可下的状态,才会让人焦虑,而中产阶层的爸妈就处于这么一种状态。
3
顶层阶级
父母:政府机关或大型企业位居要职/退休前可以做到为子女安排任何他们想去的职位(家庭年收入>200万)
关于孩子的教育态度:最优质且稀缺的资源,只要最好。
顶层孩子升学路径,只要最好!
这些学费是不包含校服费、出国游学费和课外辅导以及兴趣班费,一路私立学校到出国读书,三四百万是打底的。
一出生就有人脉、财富、精英意识、教育资源等加持,开挂的人生,出生的起点可能就是你终极奋斗的终点,是未来中国社会甚至国际化的精英。
童学汇
童学汇(上海徐汇区青少儿成长教育培训中心)主要致力于青少儿学科教育、潜能开发。
中心开创多年,一直致力于适宜中国当代青少儿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总结了一套“EDI”教育方法,运用“潜能挖掘”+“习惯培养”+“知识灌输”交互式授课方式,注重孩子学科类知识提升的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习惯培养,让孩子学的轻松,学的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