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大班额 政府唱主角

慧聪教育网 2018-10-17 09:07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装备网】今年两会,教育部提出,到2018年底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消除大班额。

大班额的产生,主要是学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学龄人口的需求,是人口与资源矛盾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因此,消除大班额,教育资源配置是关键,政府推动是根本。

政府在消除大班额中负主体责任、起基础性作用

出现大班额,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人口出生率的影响。近几年随着育龄人口的急剧增长,生育高峰来临,这些新增人口逐渐进入入学年龄,二孩政策之后出生的人口也将逐步进入学龄阶段,为满足这部分人口对教育资源总量的需求,急需扩充学校。

二是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总体来看,大班额主要产生于县镇、城区和大城市,而在农村地区则不突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农村地区的人口来到县镇和城区就业,他们的子女也来到县镇和城区的学校就学。还有的农村家长通过购房等各种方式把孩子送到县镇或城区上学,加剧了县镇和城区的教育资源的紧张。这部分人口主要在区域内流动,由农村向城镇集中,主要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三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到县镇和城区上学,也带来了教育资源的紧张,这部分学龄人口主要是区域间的人口流动,从一个区域流向另一个区域,对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都有强烈的需求。

政府主体责任体现在:科学合理地预测本区域的学龄人口增长,并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制定本区域的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做好教育资源的配置,这是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集中体现;政府是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主体,必须履行教育职责。

这里的政府包括中央、省市和区县等各级政府,尤其是区县政府,因为我国实行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资源的配置既是对教育资源总量的配置,也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既需要增量,也需要盘活存量,是增量与存量的统一。

仍存在资源供给不足、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消除大班额,从教育资源配置的增量上来讲,必然带来对教师、教室和教育经费投入的更大需求。

例如一个100人的班,拆分成两个班就需要增加一间教室和一倍的教师。这些配置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持及多部门的配合,如教师编制涉及人事部门;校舍和教室,特别是新建学校涉及规划和国土资源部门;教育经费投入涉及财政部门,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统筹协调。

从教育资源配置的存量来看,要解决教育资源在本区域城乡之间、片区之间、校际之间的配置问题,关键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弄清教育资源重点投向哪里、往哪方面倾斜才能做到公平、均衡发展。例如区域内教师流动、城乡办学标准的统一等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予以落实,重点建设农村学校还是改扩建城镇学校折射出政府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理念。

从依法治教的角度来看,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工资待遇、教育均衡发展、新建小区配套学校等相关问题有着相应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在本区域落实、执行需要政府做出相应的努力。

当前各级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上采取了多种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落实政府主体责任上,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对在解决大班额问题上的主体责任和基础性作用认识不够。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大班额的解决主要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从政府主体责任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够,对政府主体责任和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认识不到位。

对科学预测学龄人口变动和教育规划制定工作落实不扎实。对本区域的学龄人口变动情况缺乏科学合理的预测,区域教育规划制定前瞻性不足,存在单纯依据上级的要求制定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在区域教育规划与其他规划多规合一方面还没有完全同步。

在教育资源供给方面严重不足。在解决教室、实验室、场地等硬件资源及教育经费等财力资源方面,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不够,在资源配置的方式上多样化不足。

对教育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执行力不足,或者出现偏差。例如学校布局调整中的“集中办学,撤点办校”政策措施加剧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各级政府须统筹协调,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发挥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综合施策,多途径寻求消除大班额的有效路径。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在消除大班额中的主体责任和基础性作用,解决教育资源由谁配置的问题。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包括政府为主的资源配置和市场为主的资源配置,在基础教育阶段要突出政府责任,在发挥政府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政府要从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推进教育公平均衡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度认识主体责任和基础性作用。

二是前瞻性地做好教育发展规划,将教育发展规划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多规合一。统筹协调教育、人力、规划、财政、国土资源、卫计委、公安、发改委等多个部门,从教师编制、教育用地、教育投入、教师流动、学校建设等多方面系统推进大班额治理。

在教师方面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和补充机制。例如山东省通过及时调整教师编制,设立临时性的教师周转编制专户,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县管校聘等一系列举措优化师资配置。

三是既要注重教育资源增量的扩大,也要注重教育资源存量的优化配置。在教育资源增量上,对城镇化学校,可通过学区制、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合理分流学生;可以采取新建、扩建、改建等措施,对县镇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改造扩容;对农村学校和乡村教学点、小规模学校加大支持和建设力度,办好每一所学校,使更多的学生留在本地上学,减缓城镇学校的压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存量,通过利用闲置校舍资源、党政机关闲置资源,推动区域内教师流动等方式,提高每一所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让不同的学校依据其办学理念办出各不相同的学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在教育经费的配置上,除了加大政府财政投入,还要采取融资、购买社会服务等多种方式化解消除大班额中的经费不足问题。积极引入社会力量通过举办民办学校分流学生。特别是加强本区域学校标准化建设,落实乡村教师和交流轮岗教师待遇,加强新建住宅区配套学校建设,实行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和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消除大班额要强调各级政府间的统筹协调,在基础和财力比较薄弱的地区,消除大班额就需要上一级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计划等方式予以支持。

一个区域的政府规划受到区域整体规划的影响和制约,需要不同政府间沟通协调,例如河北省老三县(三河、大厂和香河)包括教育在内的规划受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市的规划和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的影响,就需要政府间的统筹协调,在人口增长、教育用地等方面加强沟通,采取共同的政策措施予以解决。

(作者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