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习力大会:中国教育下半场的主题是匹配
【慧聪教育装备网】2018年11月18日,第六届学习力大会第一天,爱乐奇创始人兼CEO潘鹏凯阐述了对中国教育行业趋势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教育下半场的主题是匹配。具体来说,是如何匹配个人的需求、家庭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
以下根据他在第六届学习力大会上的演讲整理:
多元化世界,更需要匹配
国家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方向在调整。我觉得以中国现在的应试选拔为主线的上半场会结束,而且会很快,因为国家的执行能力很强。
中国教育的下半场是什么?我的判断是做“匹配”。
现在多元化世界非常明显。因为信息是透明的,所以现在的小孩子更早会独立思考,会找他们的兴趣点,会研究,会琢磨。
现在作为家长的80、90后,对教育的投入是非常大的。而且现在的家长越来越尊重孩子的选择。另外,越来越多的家长花时间去找内容,自己去教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为孩子做产品的组合,做教育的规划,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各行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就是做匹配,为客户、供应方、厂商、供应链各方做一些很好的匹配。对教育,我的判断也是一样。怎么做好的产品,做好的服务,这是每个校长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考虑教什么?教育匹不匹配,不是三五分钟就知道了,可能要5年、10年才能知道。我判断教什么的标准,是对孩子终身影响的重要性。这需要专家系统+AI共同完成。
以我们的产品为例,很多专家参与了教材的编写、设计,以及学习法的验证,但是AI的技术在里面做了很多的融合。
其实原来我们这家公司没有做成功,直到2009年我们把自己定位在数码教材。教材数码化后,内容有极大的提升。后来高通投资我们,也是看中了这个。经过七八年的打拼,我们现在内容做的非常多,现在全国1500多万的学生在用我们的内容。
从去年开始,我们把数字化的教材升级到AI的教材。AI可以自动断句、断词,更重要的是可以对语法、技能、发音等自动打标签。标签打好以后我们可以把内容和知识点,知识目标和课件、评测报告,视频外教全部融合在一起,然后可以做很多原来想象不到的事情,比如做精准教育。
精准教育里面最重要的难题——怎么教?
用科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记录、分析和优化。记录哪些孩子专注了,哪些孩子没有用心听,哪些老师教的好,哪些老师不那。我们过去7年最大的积累就是我们收集了几百亿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做很多的精准挖掘和分析。
我们对课堂的智能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开口了几次,开口的时长,有没有开心,他的知识点不管从单词还是句型有哪些记不下来的,都是通过AI的技术自动剪下来,用报告的形式给家长。孩子可以跟自己的过去比,也可以跟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和分析。这些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用在我们每天的教学教研当中的分析。
比较难的是优化。当你拿了这些数据你发现孩子不开心,你能做什么?其实我们可以做很多,调课件,把课件做的更好玩一点,可以让是把课堂气氛更活泼一点,是不是因为题目太难,或者他讲的话题孩子不了解,我们通过这样的技术每天在看。
我们现在所有的孩子有数字和档案,像去医院看病一样有病例卡,我们学习有档案,包括孩子上的课程、孩子的情况,不管是课堂的,视频的课程,我们可以记录他的时间,记录他的开口次数,记录他开不开心,发音准不准,主动开口还是被动的回答问题,以及到线下的,我们现在所有的教室装了摄像头,而且不是一个是三个。这些摄像头不像原来仅仅为了记录有没有突发情况,更多用在我们的教学教育当中,拿到这些数据以后可以做很多的分析,分析以后老师可以调整,产品迭代速度很快。原来的教学是每年迭代一次,现在是每周迭代一次,迭代速度越快,进化的速度越快,教学质量服务质量越好。
我们基本上沿着这三个思路,很简单,从科学的方法,从记录、分析到优化,再不断打磨。
对未来教育的预判
第一,教育的信息公平问题会越来越缓解。随着技术发展,资源差距会越来越小。
第二,精准教育会越来越火。学生的能力性格、沟通能力、聆听能力都可以做记录和分析,这些数据和报告不仅可以给老师,还可以给家长,还可以给到校长以及我们做产品、做技术的公司,更好地实现精准教育。
第三,我相信混合教学是一个主流。线下教育不可替代。我们的课堂还和两千年前孔子的课堂一样,坐在教室里面、学生面对面,太落后了。这是我们的人性造成的。我们在课堂里跟老师学的是少数,更多的是跟同学,更多的是自己讨论,探索、试错,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会的。
第四,以后还会出现青春探索期。很可能出现一段时间,孩子不是仅仅为了读大学,而去探索世界,探索自己将来想做什么事情。这个也是匹配,要花点时间匹配到你想要的事情。
最后一点,我特别强调终身学习。其实只要你想学,你找到学习的乐趣。我为什么去青腾大学?74天每天早上六七点起来,每天晚上做项目做到将近12点,但是有乐趣,和小伙伴在一起做仿真的商业游戏,很有乐趣。你奔5的时候都会想去读一个大学,跟你孩子差不多的孩子,小年轻混在一起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情。
最后潘鹏凯表达了对中国教育的展望:“希望将来的30年的教育思路真正帮助我们每个孩子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