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的“互联网+学科教室”
【慧聪教育装备网】浙江省是全国新课改和新高考的先行区,分层分类多样化课程体系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影响下的普通高中全面选课走班模式,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创造性地开发出“互联网+学科教室”,实现了分层走班教学常态化专业化,在拓展学习空间、创新课程资源、突破师资瓶颈和实现个性评价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走出了一条可借鉴推广的实践之路。
学校跳出了“行政班教室+普通实验室”的传统思维,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室融合创新,更新学科教室设置,将学科教室建设从教室内、校园内延展至教室外、校园外,再到虚拟空间,形成了立体多元的学科教室体系。
作为教学变革的主战场,学科教室满足跨班级、跨校区集体授课、小组讨论、个性化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式的需求,信息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浙大附中按照学科分类和课程主题对教室和实验室进行低成本的升级改造。目前,学校已建成几乎涵盖所有学科的学科教室,计划在3年内将70%的教室改造成学科教室。学校还将一些教室进行了多学科融合的功能设计,通过更换室内陈列的器材、墙上张贴的挂图等教学用品,达到一室可多用。
除了教室,整个校园也是课堂,图书馆、教学楼走廊、校园绿化带等都是校园学科功能教室体系的组成部分,学科教室由室内延伸到室外,形成“校园功能教室”。浙大附中还利用地缘优势,使校外空间成为学科功能教室体系的重要延伸,利用浙江大学实验室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利用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等作为课程基地,开设丝绸文化、茶艺等20余门课程。学校与许多互联网教学平台合作,创设“虚拟功能教室”,通过开发在线课程应用,实现了学生跨班级、跨校区上课,缓解了分层走班背景下教学空间的紧张,为师生们提供立体化的无界教学“大”空间。学校开发的西湖特色课程,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支持,形成线上的校本课程资源,并分享给兄弟学校。
随着分层走班制度的逐步推进和学科教室建设推广,学科教室已然成为教师们的工作坊。教师在学科教室里办公,1~2人共用一间学科教室,通过线上教研组,开展“资源共建”“专题讨论”“研修评估”等活动。教研空间由教研活动室转为学科教室,使教师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研究课堂,成长了一批“数字达人”“微课新秀”“移动技术应用之星”。
人工智能技术让学生的口语发音和短文写作,能得到及时记录与评价;数字化学习资源展示知识的结构与联系,同时也记录下大家的问题与困惑;学生们的每个自我展示、每次小组活动、每个随堂测验……这些鲜活的数据,为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生涯发展规划提供基础,为支持精细化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更有效的走班教学提供了手段。现在,每个学生在学科教室,都能随时调阅个性化错题集和生词本;而学生的学情分析,也会及时发送到教师和家长手中,便于调整教学和跟踪监督;记录着每位学生的生涯发展档案袋,基于数据的分析和评测让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选择更加充满信心。
在学校,课程永远是核心。信息化支撑的学科教室不仅是教与学的主阵地,也是课程资源的创生地。利用信息化平台中的“校本资源”建设能力,人人都能参与课程建设,同时支持针对性教学和自主、个性化学习活动;此外,学校的课程资源成果,也能走出校园,在不同校区、不同学校间实现共享。
学科教室的使用,离不开整个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支撑。学校打造智慧校园平台,包含基础管理系统、资源库系统、智能选课系统、智能排课系统、基于智慧班牌的走班教学管理系统、网络选修课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系统、求是云微课等多个管理系统。统一使用通过门禁刷卡系统,记录教师和学生刷卡时间,作为教师和学生综合考评的依据。充分发挥电子班牌的作用,通过电子班牌发布临时性通知、行为规范提醒等信息,解决走班过程中班主任无法及时召集通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