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探索实践区域教育联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慧聪教育装备网】截至目前,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达成度为87.85%,“市域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案例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
近年来,成都市针对市域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经济圈层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坚持以突破县级行政区划和中心城区、近郊、远郊三个区域界限为着力点,紧紧围绕“促进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人员力量多元融合”目标,通过建立“一对一”“一对二”和“四对一”教育联盟互动发展关系,创新探索“以区县联盟为框架、学校结对发展为基础、干部教师交流为核心、优质资源辐射为重点、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模式,积极构建“区域整体联动、学校结对发展、人员异地交流、优质辐射帮扶、资源共建共享”的教育联盟格局,有力推动区域教育共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截至目前,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达成度为87.85%,“市域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案例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
一、以健全政策机制为根本,突破行政区划和经济圈层界限
建立过程管理系统,坚持区县联盟捆绑考核,将区县联盟和学校结对工作作为对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指标,实行捆绑考核。设立教育互动发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名校集团发展等专项经费,多形式奖励在互动交流中做出贡献的学校;在提拔任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到农村支教教师政策倾斜。加大城乡教育融合科研力度,设立教育科研重大课题“成都市区域教育联盟发展实践”及35项子课题,立项开展四川省教育科研重大课题“精准帮扶思想下区域教育联盟发展”研究,持续推动区域教育联盟常态化、科学化、合理化。注重结果监测,通过校际均衡监测、城乡教育一体化监测等方式,全面、科学、及时评价和反馈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截至目前,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指数为0.28。
二、以县县教育联盟为基础,突破“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约束
按照“以城带乡、双向互动”工作思路,指定19个区(市)县及高新区、天府新区建立“一对一”“一对二”教育联盟关系,通过签订协议、共同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年度计划等,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联盟创新探索有效的融通途径、方法,深化交流共享机制建设,重点推进联盟两地管理融合、人员融合、研究融合、资源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按照“集体联盟、分片对接”原则和思路,着力推动锦江区、成华区、武侯区、金牛区四个中心城区与简阳市建立“四对一”教育发展联盟,有力推动简阳市2018年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督导评估。
三、以学校结对发展为重点,打破学校在县域内自我封闭发展格局
采取联盟确定、市级备案的学校结对方式,在区域教育联盟框架内,遴选一批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实行跨区域“一对一”结对发展,优先遴选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结对。截至目前,全市参与结对的幼儿园、中小学校498所,结对幼儿园数占教育部门办幼儿园总数的16.4%,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对率为43.30%,结对高中校数占高中学校总数的30.20%。创新开展学校党组织结对活动,分别遴选100所城市学校、100所农村学校,通过签订党建结对协议、制定党建结对方案等方式,切实加强结对学校党建工作。
四、以干部教师交流为关键,打破干部教师唯我所有格局
在县县教育联盟总体框架下,制定干部教师互派制度,要求结对学校间交流教师的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2.5%;对名校领办和委托管理的学校,实行“名校、优质学校向成员学校、乡镇学校派驻执行校长,并由对方教育行政部门任命,派驻到对方学校的管理干部、骨干教师不低于对方学校专任教师数量的5%(不足3人的,按3人派出)”制度。鼓励并支持结对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利用平台自主开展干部教师互派。2017-2018学年度,全市联盟学校共互派干部747人次、交流教师2074人次。
五、以优质资源辐射为依托,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独享格局
通过科学论证,并充分尊重学校意愿,创新探索契约制学校委托管理模式,出台《关于推进名校进县城托管到乡镇深化教育圈层融合的意见》,坚持以县域互动联盟为基本框架,充分发挥名校和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辐射功能,分层次、有重点地推动名校领办薄弱学校、优质学校托管农村学校,大力实施优质教育资源远程推广计划。截至目前,全市名校领办和委托管理薄弱学校、农村学校50所,其中26所学校已纳入名校集团的成员学校;先后有8所学校成长为成都市“新优质学校”、5所幼儿园成长为成都市二级园。结合城市发展布局,积极落实城市“东进”战略总体部署,市直属学校领办淮州新城、简州新城、空港新城等3所东部新城学校。成都七中、七中育才学校、成都实验小学等名校的网校覆盖二、三圈层区(市)县34所小学、67所初中、36所普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