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教发展如何1+1+1>3

慧聪教育网 2019-03-06 16:5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作者:聂铭静

【慧聪教育装备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聂铭静)2017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2019年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连续3年,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的合作发展,在大湾区建设中存在怎样的机遇与挑战?3月4日晚,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中国高教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理事长、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林金辉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为我们揭晓答案。

“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李清泉认为,“作为核心地带的高校,大湾区的发展战略会为学校带来更多发展动力,特别是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将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学生,以及政府资源的投入。”

林金辉则提出“全国湾区、人才湾区、创新湾区”三大理念。粤港澳大湾区既是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的大事,也是全国性的大事,大湾区的建设需要各行各业来了解、来服务;建设优质的湾区需要优质的人才,优质的人才需要由优质的高等教育来提供;优质的湾区还要有创新成果来支撑,三地的高等教育有各自的特点,需充分利用粤港澳三地的高教优势来推动融合创新,进而推动创新湾区建设。

此外,优质的湾区建设需要好的体制来支撑,两位嘉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粤港澳大湾区行动计划,以加强顶层设计、政策研究与综合协调。与世界其他几个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有其特殊性,是在一国两制的特殊背景下建设的,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尤其需要加强政策对接、创新理念和模式,来产生1+1+1>3的效应。

“开展大湾区高教创新还需考虑两个重要的背景”,林金辉认为,一个是推进国家的教育现代化,即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推进教育现代化创新实验、制定具体方案;另一个是扩大和加快教育对外开放,广东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之一,因而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推动大湾区高校走到国外合作办学值得期待。

面对三地高等教育协调合作的问题,李清泉指出,由于社会制度与教育政策的不同,目前三地协调合作相对偏少,未来需要借鉴世界其他湾区的经验,在联合湾区、深圳高教特区等平台和机制上有所突破,实施学生交流、跨校学习、学分互认、合作科研等多赢举措,形成高等学校协同发展创新局面。未来,深圳大学会和湾区的《发展规划纲要》结合起来,对学校的高水平建设做出新的部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做相应的调整,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优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真正在双创教育中收获,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与湾区建设有更好的契合度,为湾区的产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