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实施“1696”工程 加快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慧聪教育网 2019-04-17 11:49 来源:长治市教育局

【慧聪教育装备网】“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面开启教育信息化发展升级新征程。从国内外教育形势来看,这项工作已绝不是“做或不做”“多做或少做”的选修课,而是“必须做且必须做好”的必修课。在使用信息技术重构教育生态系统的大背景下,在全省上下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时期,作为教育人应主动迎接挑战,勇敢迎接时代趋势,以加快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为己任,努力推动长治教育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一、信息化将成为驱动未来教育发展的新引擎

教育信息化至少具有以下五方面主要作用:

1、破综合改革之难。随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要想解决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深层次难题,必须确立系统思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绝不能只倚重主观感受和经验判断,而是要充分利用新的理念、技术和手段,推动改革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大数据关联分析,寻求有意义的关联。无论是宏观的体制机制改革,还是微观的教育教学变革,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寻找问题的症结,实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2、解学校治理之困。教育信息化正在成为学校治理现代化的新途径。管理无序,效率不高,缺的是技术支撑和现代技术的运用。教育管理信息化不仅可以运行和维护学校的各类人事信息、经费收支、办学条件和服务管理的数据,而且还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全方位整合、分析、研判,为学校科学管理提供支撑,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3、助精准教学之力。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全面,真实,动态地记录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数据分析和应用,有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备、教、改、辅、研的精准性,使精准教学成为可能,即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从“模糊发展”转向“心中有数”,帮助教师更精准地了解学生,改进教学,从“经验主义”转向“数据主义”。

4、增优质教育之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给师生提供多元化发展的机会、全过程的学习场景和个性化的学习,不仅有教材和任课教师的资源,还可选用更大范围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受时空限制。

5、提教育工作之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减少人力提高效率,尤其是人工智能可以代替辅助人员,减少工作环节,反馈更便捷、整改更及时、工作更加高效。

二、长治市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长治市教育信息化主要存在应用普及不够与融合创新差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存在以下矛盾:

1、部分教育工作者随遇而安的观念,工作标杆不高,创新精神不足等问题与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

2、部分教职工慵懒散漫、作风不实、惯性思维的做法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深度影响并重构教育现代化新生态新形势之间的矛盾。

3、师生对“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需求与现有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配置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

4、师生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大量需求与教育优质数字资源配置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

5、教育发展对信息技术的急迫需求与教师实际能力和信息素养低之间的矛盾。

6、学生对个性化学习需要与教学的精准性差以及学生的信息素养低之间的矛盾。

另外,现有设施运维少,部分设施老化,效果较差也是师生不用的因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使长治教育信息化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是每个教育人,尤其是教育信息中心责任所在。根据国家、省出台的方案、行动计划结合长治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提出“1696”工程。

三、实施“1696”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1”:以建设一个市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心

坚持“区域联动、部门协作、分级建设、整体贯通”的原则,以数据汇聚共享和应用系统整合为重点,打造城乡教育共享的大数据服务平台。

市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初步构建五大教育应用体系:教育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系统、教育督导评估系统);现代教育管理体系(选课走班排课系统、在线巡课系统、综合办公系统);教与学应用体系(中小学教学资源系统、在线教学系统、在线教研系统、网阅联考系统);学生发展管理体系(电子学生证管理系统、学生心理测评系统、生涯规划系统);大数据建设及安全防护体系(大数据报表分析系统、大数据成绩分析系统、敏感词检索系统)。

2019年3月底完成一期,二期软件部署,硬件安装。2019年3月下旬至4月底完成系统间的对接,系统的测试与调整。2019年5月1日起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开始进行系统验收工作。以后每年要为平台补充资源、扩充功能,使平台能满足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需求。

(二)“6”:推进六项建设

1、网:网络。2022年建成覆盖全市所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城域网,并且宽带网络实现校校通和网络覆盖教育场所。

2、校:数字校园。2022年数字校园覆盖全体学校。

3、库:资源库。教师、学生、学科、学校分别建成个人、集体资源库,2022年要求覆盖所有师生、学科、学校。

4、室:工作室,指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室,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工作室。2022年覆盖到所有学校。

5、证:统一认证,电子学生证。市域内各级资源实现统一认证;即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认证方式;2019年电子学生证覆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所有班级。

6、云:云团队。建设一支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融合创新云团队,云团队成员可开展云服务、开发云课堂在内的云活动。

(三)“9”:实施九项行动

通过推进平台动能增效等九项行动,使前几项建设落在实处,应用服务更加广泛,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1、平台功能增效行动。平台硬件和软件,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更新升级,在不断增强平台系统功能上求取新突破;在大数据与教育教学融合升级上求取新突破;在解决技术层面问题上求取新突破。

上通:连通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下连:与县区资源平台和市直学校资源库相连。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优化平台服务模式与能力,利用平台模式实现资源众筹众创,解决资源供需瓶颈问题。加强本地资源建设,外来资源本地化和本地资源特色的共建共享,支持和发扬本地资源。通过每年购买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教育资源,使平台功能更能满足需要,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2、网络畅通行动。网络建设本着“分级建设,整体贯通”的原则,完成三网畅通行动。

城域网,2019年,完成市局平台与县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间城域网建设。要求2020年县区教育局完成县区教育局与城镇学校之间城域网建设。2021年完成城域网覆盖全市所有学校。

宽带网络,2019年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任务。已经接入互联网的学校依托运营商网速倍增政策,实现网速倍增任务。

打造一个泛在网络环境支撑,2019年完成市教育局泛在网络建设;2022年有线和无线网络综合布线覆盖所有教育场所,形成未来教育网络支撑体系。

通过城域网,互联网与泛在网络环境,使访问更畅通、便捷,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提供网络支撑。

3、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数字校园建设本着试点先行,由点到面迅速开展。《教育信息化2.0行动》要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目标,要求至2022年实现数字校园覆盖全体学校。国家与省均已出台《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并启动了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校工作,省初步建设50至80所数字校园试点校。我市按“一三六”倍增计划分年度分级建设为:2019年省试点10所、市试点30所、区县试点60所;2020年省试点20所、市试点60所、区县试点120所;2021年省试点40所、市试点120所、区县试点240所;2022年省试点80所、市试点240所、区县试点480所。4年累计建成1500所数字校园,基本覆盖全市所有学校。

4、网络空间普及行动。完成两个普及行动。

资源库普及行动:2019年50岁以下的教师60%创建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小学高段、初中、高中各学段40%的学生创建自己的资源库。

2020年50岁以下教师80%的人创建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小学高段、初中、高中各学段70%的学生创建自己的资源库。2022年教师、学生创建资源库达90%以上,且资源库内容较丰富、实用。

工作室普及行动:2019年规模以上(学生在500人以上)学校至少建立一个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室和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工作室。以后逐年增加,至2022年两类工作室普及到所有学校、学科。

5、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

利用网络联考,对全市学校进行质量监测。

协助学校开展考试改革,对初、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生涯规划与选课,帮助学校排课。

开展安全教育数据分析,学生行踪回放,防辍、防欺、防隐患。

在线问卷搭建大数据平台,在安全管理、教学管理、学校管理中广泛地开展在线问卷调查,调整、反馈形成自己的大数据平台。通过趋势分析、行为预测形成供管理者使用的决策信息。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员管理评价和监测,打造基于综合办公平台,加强对机关人员、学校、教师、学生的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中小学校综合评价,利用大数据关联分析,发现短板、明确发展方向,推进科学决策,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

6、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

信息技术工作人员、教师、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可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方式提升。

信息技术工作人员:要带头建好自己的资源库,工作室,在工作中积累资源和经验;开展应用专项培训,在推进中边做边学;开展提升培训,针对中长期开展的工作和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素养培养。

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带头建立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积极参与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工作室,参与在线教学、在线教研等工作,参加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课题研究,提升教学质量。利用大数据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在实践中学习使用信息技术。按照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和测评,推进教师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至2022年50岁以下教师达教师国家信息技术应用要求水平。

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资源库,能利用大数据分析自己的学情,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源并能开展个性化学习。学校抓好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社团活动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机器人等级考试和竞赛,引导学生开展人工智能等创客教育,形成规范上网行为,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7、电子学生证普及使用行动。大力宣传电子学生证的优点,在全市中小学校普及使用。

2019年6月底全市基本普及电子学生证。2019年底全市普及电子学生证,使用人数25万以上,并拓展电子学生证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8、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网络扶智重点开展三项活动。针对贫困县(平顺、武乡、壶关、沁县、沁源)偏远教学点开展专递课堂、同步课堂活动。解决教学点专业教师缺乏,开不全课程等问题。针对拔尖学生,开展学情分析、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和培养,建立学生成长电子记录袋。开展在线教研,合理划分教研盟区、结对学校、学科基地校,通过网上备课、同伴互助、课题研讨、专家引领等方式,提升薄弱学校较弱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9、智慧教育应用创新行动。开展创客机器人竞赛活动,着力开展青少年机器人等级考试和机器人编程等级考试。积极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培优创新项目课题研究,紫坊小学、中山头小学完成结题,至少有一个课题入选国家课题组。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创客教育,数字校园试点校必须开展创客教育,认识人工智能,掌握明日工具。开展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普及人工智能基础性常识和技能,利用社团活动在“行”中“知”,在“知”中“行”。

(四)“6”:强化六项措施

1、建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保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建立工作领导机构。在全市中小学校成立信息化领导组,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下设信息化办公室,各中小学校设专(兼)职信息化办公室主任一名,并列入学校中层干部序列,负责具体推进本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要主动汇报,多提建议,争取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力争使教育信息化的部署落实有组织保障。

2、开展政策宣传,讲好信息化故事。教育信息化工作者要行动起来,不等不靠,积极作为,向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把“教育信息化2.0行动、教育现代化2035方案”,以及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讲清楚、说明白,使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真正成为全系统、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统一行动,真正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动力。要在超前规划上多出主意,把教育信息化纳入部门、学校发展规划与方案中。

3、加快区域推进,提高应用成效。市直学校以校为单位推进,县区教育部门负责本区域内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规划、部署、落实等工作。各级学校必须完成市级规定动作,可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色,增加自选动作。

4、加强过程监管,严格目标考核。每年要举行一次信息技术应用融合创新成果展示和观摩活动,推动区域信息化工作,将信息化工作纳入对县区教育部门、市直学校考核奖励中,并实行问责制度。

5、规范上网行为,保障网络安全。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满足相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网络产品、服务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严禁涉黄、赌、游戏等不良app进入校园,进入教育领域。教育行政部门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各学校设立安全责任人,对从业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技术培训和技能考核。合理划分各种用户的权限,开展网络安全认证,提供真实身份,统一身份认证。采取记录网络运行状态,检测舆情,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加密等保障措施。

6、用“极简”的思想,指导建设与使用”。“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是指容易理解,“易从”是指简便才容易操作。极简教育技术是“一看就知道,一懂就会用”,要将极简主义理念与信息技术实践结合起来,以应用驱动为导向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倡导使用方便、实用、易学、易用,教师、教育管理者、资源服务、开发者用“极简”思想指导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使用,才能让客户愿用、爱用,方能实现用信息技术重构教育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生态环境。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教育人应善于利用信息化的新技术,从现在开始至2022年,通过实施“1696”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用信息技术重构新的教学方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使教育信息化2.0的目标率先在长治实现,使信息化真正成为长治未来教育发展的新引擎,为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增强新动力。

(长治市教育局信息中心董茂才)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