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公布方案,校宝智慧校园技术赋能学校迎改革

慧聪教育网 2019-04-29 17:35 来源:互联网

【慧聪教育装备网】4月23日,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发布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8省市均将试行“3+1+2”高考新模式,并且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从2014年9月,国家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到2017年,以浙江、上海为高考改革“先行军”,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地紧随其后,各省份改革方案陆续出台。本次公布方案的8个省市,为第三批改革试点。截至目前,高考改革省份已近半数。

时至今日,新高考改革已近5年。根据蓝鲸教育梳理的全国高考改革试点省份现状可以看到,实施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是普通高中教学适应新高考的重要举措,是适应高考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新模式带来新挑战,越来越多的高中选择校宝在线智慧校园系统,尝试多维选课、智能分班、走班排课等功能,一站式解决方案无缝对接新高考改革。

改革在迷雾中前行

与之前已经启动新高考改革的6个省份实行的“3+3”科目组合不同,河北省等均将改变过去“语数外三科+文综/理综”的计分方式,不再分文理科,启用“3+1+2”方案。具体而言,“3”是指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门;“1”是指在选择性考试的物理或历史中选择的1门科目;“2”是指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选择2门科目。如此一来,选择性考试科目共有12种组合方式。

如此多种类的选科方案,意味着新高考政策的实施把“选择权”还给了学生,学校的管理模式也即将从“标配”进入“自选”时代。并且,不同的选科组合直接关系到未来大学的专业,乃至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从已启动新高考改革的省份实施情况来看,选课走班教学对传统教学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带来极大冲击,加强走班的流动性管理迫在眉睫。同时,排课、调课等日常性事务大幅增加。

依据8省市公布的有关解读文稿,对如何开展选课走班教学有了明确安排(新高考意味着要实施选课走班、分层教学,满足学生选择,班级概念相对来说会有所淡化)。比如,学校不得为了增加选择考学科的课时而挤占其他非选择考学科的课时;探索与选课走班教学相适应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行政班与教学班、班主任和导师制有机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选课、排课、管理、评价等管理活动智能化。

一站式解决方案无缝对接新高考

据悉,在新高考下选考科目改革落地到高中即走班选课,对高中整体教学运行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整体选排课方案需要选排课系统、智慧校园系统、电子班牌等一系列软硬件的支撑。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指出,现在人工排课已经无法解决校内千名学生的选课问题。同时师资队伍的工作安排也变得富有挑战,尤其是当科目选择不均衡时,个别学科会出现周期性的人员富裕或短缺。

国内深受欢迎的教育信息化服务提供商校宝在线,与钉钉、阿里云等平台战略合作,针对中高考改革带来的新改变,历经数年十余次迭代升级,打造智慧校园系统,用一站式解决方案无缝对接新高考。

校宝智慧校园涵盖基础、走班选课、智能排课、综合素质评价等四大平台。新高考政策下的多维选课功能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支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则不同的先选后排或先排后选,使课程选择很大程度满足学生意愿,同时保证学校资源效用优化。选课结果可一键统计或快速调整,随后智能分班功能支持多种分班规则,准确统计课程开设数量,保障每一位学生的选择。

灵活走班管理帮助学校实现“走而不乱”,支持小走班、中走班、大走班、分单元走班等多种走班模式高效管理。智能排课运用遗传算法,真正做到“一人一课表”,全面支持选修课走班、分层走班、跨科目合班等复杂需求,允许特殊情况的个性化要求,帮助老师实现秒级排课。

助力新高考改革,未来大有可为

新高考改革下,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课程、考试与专业选择权。在考试科目上,由传统的文理科两种选择,转变为多组合的12种及更多选择,确定考试科目与未来专业方向的时间也提前至高一入学。

业内专家指出,本次新高考改革是涉及面最大的一次,针对高校、中学、学生个体、科目及专业之间的选择增多,且在强刚需驱动下,新高考带来了丰富的上下游产业商机,选排课系统、自主选拔考试培训、生涯规划培训等赛道显现,未来存在诞生独角兽的机会。

作为教育信息化赛道的领跑者,校宝在线已帮助超过70,000个教育品牌实现信息化,超过160,000个校区实现互联网+教育的业务升级,年经办交易流水超400亿元。

广东省惠州市综合高级中学是面向新高考改革的试点学校之一,校宝智慧校园的“多维选课”、“走班排课”等功能正在帮助学生和老师开启新的尝试,保证课程的个性化和自主性,逐渐跟上新高考改革的步伐。

校宝在线的步伐也不止于此,在助力新高考变革这些年,校宝不仅仅是为全日制学校做智慧校园的技术“加法”,更是致力于深度服务产业链上的B端,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生态赋能体系。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