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斯幼儿园员工必修课:用同理心沟通
【慧聪教育网】Whenababyseeshisfriend’sfingerhurt,hemayputhisownfingerinthemouth.
“当一个小宝宝看见朋友手指受了伤,他会把自己的手指放进嘴里。”
——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或称做换位思考、神入或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是沟通的基础。
现在越来越多的宝宝,很小就来到了幼儿园,那么拥有同理心的父母和老师,能培育出拥有同理心的孩子;而如果父母和老师没有同理心,就很难养出有同理心的孩子。
跟大家分享这样一个故事:
去年幼儿园有一个小朋友,刚开始因为分离焦虑哭的厉害,妈妈把他送到教室门口告别后转身下了楼,小朋友不愿进教室,一直在门口哭泣。其他的小朋友们已经进了教室开始玩耍。而这时,有一位男孩儿走了出来,尝试性地拉了拉这位小朋友的手,对他说:“你别哭,幼儿园很好玩儿的。”可是这个小朋友反而哭的更厉害了,还甩开了小男孩儿的手,赌气地靠在走道的墙上大哭。小男孩儿愣了几秒钟,默默地走过去靠在小朋友旁边的墙上,说了一句让我至今想起来眼泪都忍不住打转的话,他说:“那我陪你站一会儿吧,”深呼吸了一下后,“我刚来幼儿园的时候也哭了。”这时小朋友突然停止了啜泣,看向了站在身边的小伙伴。
这位小男孩当时只有三岁,现在的他已经升入KG班开心快乐的成长。他用他的善良和同理心,帮助了他的小伙伴,也带给了我无尽的感动。
我们从孩子们的交往中就会发现,有的孩子很受欢迎,因为他们总是能事事为对方考虑到,而且能得到一些能够推心置腹的好朋友。而有的孩子却很难找到朋友。哪怕他总是有很多零花钱或者好的玩具,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往往跟孩子的同理心缺乏有关。
大家身边是否有过这样的例子:
一个孩子被家里的凳子、小区楼下的健身器材、玩具等等绊倒了,孩子大哭,家人为了尽快安抚孩子的情绪,假装生气地打凳子,说着“坏凳子,竟敢绊我们家宝贝儿”。
遇到这样的情景,家长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呢?
孩子磕碰了觉得委屈、哭闹,这种情绪很正常,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需要安抚的。帮孩子揉揉碰疼的地方,告诉孩子,我们知道他很疼。用拥抱、亲吻的方式安抚孩子,然后进一步引导孩子自省:凳子、玩具、家具不会动,它们一直静静地待在那里,是不是自己刚刚走过去的时候没注意不小心摔到了呢?下回我们小心一点就好了。你碰疼了,那小板凳会不会疼呢?要不要给板凳也揉一揉呢?
请记得时刻怀着同理心。如果我们一直以“打凳子”这样错误的方式处理,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孩子摔倒了会自己打地板;被玩具碰到了,会扔玩具。再接下来,我们发现,某一天孩子抡起小拳头,挥向那个不小心踩到他的小朋友……
同理心是每个孩子天生拥有的光芒,帮助并教导孩子保留这份天生的能力,靠的是家人、老师、以至社会的以身作则。
作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我们每天最多的就是跟孩子的交流和与家长的沟通。不可否认的是,孩子越来越多地成为了一个家庭的中心,每一个小事故和小成就都牵动着全家人的心,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都不是小事。所以我们在跟孩子和家长沟通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用同理心去感受,去面对。
在跟孩子的家人沟通时,要知道自己沟通的对象是谁。是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一辈儿?还是保姆、司机?不同的沟通对象是什么类型?什么家庭背景、教育理念、性格和说话方式?
拥有同理心,要求我们在跟家长沟通时不贴标签。比如当家长一找来,我们就抱着“XXX又开始……的心态”,就很难与其产生积极有效的沟通,这本身也是在激化矛盾。
比如当学校面对一个非常敏感的母亲,她对园长或老师发脾气,情绪失控。可能我们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这位母亲会这样,其实这些表现是母亲正在竭尽全力的希望有人能理解她。面对这样的场景,园长或老师是应该依然理智的跟家长讲道理,还是什么都不说,先给她一个紧紧的拥抱,然后告诉她,“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然后就默默的等待母亲情绪平复。
反而言之,当我们作为家长,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一些状况,怒气冲冲来到学校在还有其他孩子和家长的大厅处开始责骂不已,园长和老师在手足无措的情况下因为不当的应激反应再次激怒我们,让我们情绪更加失控。然而我们原本抱着一颗去解决问题的心却没有被理解。所以,这时我们是否能要求去办公室坐下来跟园方坐下来商讨解决办法,而避免用情绪去处理问题时造成更进一步的伤害。
用empathy去沟通解决问题,能使对方降低防范心,并产生积极的能量,从而双方寻求到更有创造性的想法。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非常善良的小男孩儿,当他注意到他人的负面情绪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去制止这个负面情绪,采用了我们经常会脱口而出的“你别……“的方式去停止我们不愿意接受、不喜欢的事物,然而这样的方式往往起的是反作用,小伙伴哭的更凶了。马上,小男孩认识到了这样的方法是无效的,第二次,他选择了用同理心来帮助小伙伴——“我陪你站一会儿吧”,表明我愿意倾听你的感受,你不孤单,有我陪伴你度过,“我刚来幼儿园的时候也哭了”,表达我理解你此时此刻的感受,我理解你为什么哭,我懂你的情绪。
在这样的情形下,这种方式无疑是最佳的解决方法。因为事实上,我们并不能代替他人去解决问题,也不能代替他人痛苦,能做到“共情”,并愿意陪着他一起度过这段时光,就是最大的帮助。
园长和老师作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如何用同理心去沟通是我们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必须人人达优的课。所以在凯斯大学第一批的课程中,《用同理心沟通》就成为了每位Kids’R’Kids员工的必修课。
拥有同理心,帮助我们能站在孩子和家长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和处理、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做到共情,更要以此出发点去倾听、思考和沟通。
我们伴随孩子们长大,需要做的就是教导他/她们保持与生俱来的同理心并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
当园长老师和家长双方都能以同理心互相沟通以身作则、用同理心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跟孩子交流,好的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