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重磅发布,企校联动开展人才培养成新趋势

慧聪教育网 2019-12-06 16:11 来源:互联网

【慧聪教育网】12月5日,在2019艾瑞(上海)年度高峰会议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研究分会、腾讯云、艾瑞咨询联合发布了《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分会副秘书长李超、腾讯教育旗下品牌“腾实学院”负责人钱栩磊、艾瑞咨询联合创始人兼总裁邹蕾、艾瑞咨询华南区总经理伍毅然共同出席白皮书发布仪式。

《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重磅发布,企校联动开展人才培养成新趋势

(图:《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正式发布)

《白皮书》深度解读了云计算及相关领域人才市场的需求现状、核心驱动因素、未来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模式。《白皮书》指出,企校联动进行云计算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输出成新趋势,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云计算成为中国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领域之一,企业对其人才的需求度快速增长。《白皮书》从企业对云计算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城市、岗位、薪酬等方面的表现情况,以及人才对云计算领域的认知和参与培训认证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为B端企业招聘云计算人才、C端用户求职云计算领域岗位及企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提供相关参考价值。

《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重磅发布,企校联动开展人才培养成新趋势

一、云计算人才月均薪酬普遍过万,掌握核心技术人才需求高

1.云计算人才月均薪酬普遍过万,“技术”才是硬道理

云计算核心技术人才成为稀缺资源,也反映在企业为人才提供的高月均薪酬上。《白皮书》显示,云计算领域人才月均薪酬在1万元以上的占比高达93.7%,3万元以上占比仍达24.7%。而互联网行业整体人才月均薪酬1万元以上的占比仅为45%,3万元以上占比只有1.7%。相比之下,云计算人才远超互联网人才薪酬平均线,反映出市场对于其专业技术人才的刚需。

《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重磅发布,企校联动开展人才培养成新趋势

2.企业更看重人才工作经验及技术能力,学历不是唯一门槛

云计算领域人才的学历要求呈现一超一强的局面,企业招聘云计算人才很低要求为本科学历的占比达83.8%,大专占比达14.4%,排在第二位。对硕士、博士的要求比例仅为1.7%。企业对工作经验(年限)的要求呈梭状分布,经验3-5年的占比43.2%,5-10年的占比35.7%,二者合计近80%的占比反映出企业发布云计算岗位人才招聘时,绝大多数偏好工作年限长的“职场老手”。

艾瑞分析,企业对云计算人才的需求是切实落地的,一方面需要人才具备快速上手能力,另一方面面对企业自身云计算问题的复杂性需要人才具备更强的技术解决能力,所以“经验老手”受到青睐。由此可见,云计算企业人才需求在学历方面并未反映出强烈的高学历人才偏好,工作经验、全面的技术解决能力同样是企业在招聘云计算岗位人才时的重要衡量因素。

《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重磅发布,企校联动开展人才培养成新趋势

3.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需求较高,开发、运维岗需求旺盛

云计算领域的细分岗位需求分布中,云计算运维工程师的占比达31.1%,云计算后端开发工程师占比为23.9%,云计算架构师占比达21.0%,成为热门需求岗位。这也反映出随着云计算在企业层应用的不断渗透,企业对系统建设开发、运维人才需求旺盛,以保证其云计算产品的高效、稳定工作。

《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重磅发布,企校联动开展人才培养成新趋势

二.高质量人才供不应求,机构专业培训为企业解决人才困境

1.技术能力与经验,成为企业对云计算人才招聘时的首要考量因素

《白皮书》显示,80%以上的云计算相关领域企业专家,在招聘人才时首先会考虑人才的项目经验、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软实力,实践性和技术性成为云计算相关领域企业对人才的重点关注方向。同时,部分企业专家开始重视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及证书获取情况,以此作为人才技术能力的验证。

《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重磅发布,企校联动开展人才培养成新趋势

2.人才质量良莠不齐,高质量人才供不应求,成为企业获取人才的痛点

《白皮书》显示,70%的云计算相关领域企业专家认为,经验丰富的人才数量少是其目前获取技术人才的主要痛点,而人才质量良莠不齐、个人技能与综合素质的不平衡以及薪资与能力不匹配也被半数左右的专家看作是主要痛点之一。

由于目前市场上相关技术人才供给相对缺乏、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健全,技术人才对薪资的要求普遍较高,但技术能力、实践经验能够达到企业要求的少之又少,使得企业须面对人才数量和质量同时缺乏的难题。

《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重磅发布,企校联动开展人才培养成新趋势

3.内部培训和机构专业培训为企业解决人才困境

在面对获取人才的困境时,50%的企业选择的应对措施为重新招聘,90%的企业选择对人才进行内部培训。而在人才培训方式的选择中,90%的相关领域企业会通过企业自建平台来对人才进行技能的提升,35%会选择与外部机构合作开展培训。

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在云计算及相关领域中显得尤其稀缺,如企业、培训机构等社会各方也开始发力推动相关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由于外部培训机构数量的增多和体系化的增强,企业除了内部人才培训平台外,还能通过联合外部培训机构共同实现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加强。

《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重磅发布,企校联动开展人才培养成新趋势

三、人才参与培训意愿强,大厂培训平台更受欢迎和认可

1.岗位技术栈需求的广度与深度加深,人才的培训意愿加强

根据艾瑞调研结果,77.6%的云计算相关领域人才参加过或有意愿参加技术培训。其中,78.5%的相关领域人才将“提升自我能力”作为参加技术培训的动力,同时,“升职加薪”、“工作岗位强制需要”和“求职加分”也成为主要的培训动力。

综合看来,随着云计算相关领域技术对各行业的应用程度不断深化,领域内岗位能力与技术栈要求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提高,为使自身技能应岗位要求同步提升,人才对相关技术的培训意愿和需求也日益旺盛。

《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重磅发布,企校联动开展人才培养成新趋势

2.大厂培训平台具备更高的认知度与参与度

用户对以“腾讯、华为、阿里、百度”等为代表的大厂所设立培训平台的了解度与参与度都较高,不了解的人群占比基本维持在20%以内,相对高的认知度与参与度反映出用户对大厂培训平台的偏好以及信任,而这种信任感可能得益于对其权威性的认可。

《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重磅发布,企校联动开展人才培养成新趋势

3.超九成人才认证意愿强烈,认为认证是阶段学习成果的证明

根据对云计算相关领域人才认证意愿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95%的人才愿意在培训之后进行相关技能的认证,其中60.7%的人才认为,参与认证可将自己的简历纳入认证机构的人才库,对未来的求职有一定的帮助。59.2%的人才表示,认证是对自己阶段性学习的总结和学习成果的证明。

艾瑞分析认为,随着云计算等相关领域在未来的高速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相关培训并进行技能认证,未来人才除了对比是否有证书,更会对比是否有多个证书

《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重磅发布,企校联动开展人才培养成新趋势

以腾讯云认证为例,腾讯云认证是与腾讯工程师能力模型对标的权威技术认证,分为云计算技术认证与专项技术认证两大模块,认证通过后可被收入到“腾讯云人才库”,优先推荐给腾讯及生态企业,并可享有腾讯云的线上线下培训资源,助力事业发展。

《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重磅发布,企校联动开展人才培养成新趋势

4.多领域、多级别、多数量证书认证规划趋势凸显

与现在所持有的证书数量、级别相比,29.3%的人才计划在未来5年内获得1个专家级工程师证书,44.7%的人才计划获得2个高级工程师的证书,50.7%的人才计划获得5个及以上的工程师级别的证书。

与此同时,选择在云计算领域获得2个证书的人才占比达到至高,为30.4%。这表明,云计算领域作为新技术发展的核心支撑,变得愈发重要。且随着未来云计算相关领域的人才招聘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IT技术人才(包括学生)会更加重视相关领域内技能与级别的认证。

《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重磅发布,企校联动开展人才培养成新趋势

四、企校联动进行云计算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输出成新趋势

2018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了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新工科专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工科专业。相对于传统工科专业,新工科培养出的人才面向新兴产业和经济需要,更具备实践性和创新性。高校在课程设置的同时,也与国内头部云厂商如腾讯云进行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

《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重磅发布,企校联动开展人才培养成新趋势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核心单位,能够大批量输出相关专业人才,合作企业可以提供企业生态体系供人才实践,同时企业在高校中开发技能认证中心,对人才求职过程也起到一定的帮助。校企合作共同输出“技术型”、”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加快云计算相关人才供给,推动我国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快速发展。

《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重磅发布,企校联动开展人才培养成新趋势

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为白皮书部分内容。完整PDF版《2019年中国云计算人才需求洞察白皮书》,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腾讯云培训认证中心」,对话框回复【人才白皮书】获取。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