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遭退学危机,孤独症孩子的学前融合教育该何去何从?
【慧聪教育网】学前融合教育是指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与普通儿童共同接受保育和教育的教育形式,是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融入主流学校的支援系统。
国内外研究表明,学前融合教育对残疾儿童的自我控制、同伴游戏、模仿、同伴交往等与社会性有关的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参与融合教育的儿童表现出更高的社会参与与互动水平,获得更高水平的社会支持,拥有更大的朋友圈。且相比隔离安置中的同龄人,他们能拥有更完善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目标,能更好的为融入普通小学打下基础。
因此,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的原则是,只要孩子能在很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学习,就该把孩子安置在那里。
什么是很少受限制的环境?
换句话说,受限制的环境越高就说明学生更依赖他人的帮助才能在这个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受限制的环境越少,说明学生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就能够独立地学习和生活。
例如:康复机构和特教学校就属于受限高的环境,或称:结构化环境。普通幼儿园和小学、社区都属于很少受限制的环境。
(图为:很少限制环境原则)
但,是不是孩子越早进入到融合环境就越好呢?当然不是!
如果特殊需要学生的能力不足,强制把学生安排到融合环境,弊会大于利;随班就读容易变成随班就坐;且容易模仿普通孩子的不恰当行为,养成不良习惯,不能争取时间在需要的技能学习上。
因此,早期干预是融合教育的基础。也就是说早期干预做的好不好,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够进入到融合环境;早期干预做的好不好,决定了孩子在融合环境的融入程度。
学前融合教育,我们能做些什么?
依据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历程看出,想要做好学前融合教育离不开三方面的支持:家庭、机构和学校。
(图为:孤独症儿童的学习、成长历程)
作为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主要阵地,融合幼儿园该如何提升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全面融合?如何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支持?如何拓宽融合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做到幼儿园与家庭的协同融合?
12月19-20日,聚焦我国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问题,为寻找融合教育方式在教学方法、特殊需要儿童能力提升、教师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性成果,推进特殊需要儿童的融合教育、提升特殊需要儿童生活质量,由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北京北大医疗脑健康联合主办的“2019首届学前特殊教育融合模式创新与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将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
12位顶 级学术专家将围绕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前沿分享、学前特殊教育中关于幼儿园发展建设的方向与园区管理、融合幼儿园日常班级教学方法分享、特殊需要儿童的融合个案分析进行研讨。与会者还将有机会走进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探访十年融合教育发展模式的奥秘。
从医院到机构,从机构到学校,直至到社会,发展融合教育离不开各方的参与。随着社会支持服务体系的完善,“融合教育”已经超越“回归主流”审视问题,相信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的提升,将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的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获得更平等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