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岱山县线上线下齐发力打造“互联网+义务教育”海岛样板
【慧聪教育网】一、深化顶层设计,不断健全工作推进体系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体系。县教育局、学校建立“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抓“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整合局办公室、教育科、装备中心、教发研中心、计财科、督导室等科室的力量,成立岱山县“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民生实事项目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各校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组织开展督导和绩效评估,确保项目总体目标的高质量达成。各结对学校建立本校“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本校结对帮扶工作详细方案,及时研究解决结对帮扶工作中的难点。
二是明确任务目标,健全责任体系。出台《岱山县“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结对帮扶民生实事工作方案》,通过项目签约,细化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实践探索,做实做细常规工作,明确课表安排、上课时间、备课方式、教学研讨,明确“城乡同步课堂”、“教师网络研修”为主要帮扶形式,确保高质量完成民生实事项目。全县3对6所学校共计开展同步课堂78次,开展网络研修43次。分别按照省民生督查要求,在各时间节点圆满完成任务。
三是出台系列政策,健全政策体系。实践和完善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出台结对教师网上教学与线下交流的津补贴实施方案,实践和形成结对学校捆绑考核、参与教师支教帮扶年限折算、结对帮扶学校专项评优评先等考核激励机制,实践和完善推进结对学校技术环境建设与优化、结对学校师生互访管理与教学研讨等方面需要的经费保障体系。
二、创新工作举措,让“双差异”变成“双优势”
一是线上线下手拉手,有备无患有网无距。通过结对师生互访、组建微信群等接触,让支援与受援学校的孩子真正融合为学习的整体。形成同步课堂网络集体备课制度,增设备课“同步建议”一栏,详细列出课前、课中以及课后要求受援老师配合的地方,既有学具的准备、设备的调试,更有学情基础的调查、教学环节的契合、生成资源的把握等,提高教学效能实现变差异为优势。
二是课上课下手拉手,有牌无妨有色无界。针对开展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两次开设全县专题现场会,着重对同步课堂的互动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互动要素进行研讨,创造性地设计数字牌和三色,当受援学校的学生高高举起数字牌,便于支援教师的提问,三色红色朝向老师表示举手一次,黄色表示二次,蓝色表示三次,立起来后红黄蓝又分别表示四次、五次和六次,便于老师统计与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三是城乡共建手拉手,优势资源互补共享。结对学校双方立足学校实际和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依托信息技术,围绕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城乡同步课堂,让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结合区域特色和学校专长,推进以农村学校为主授课端的一校一品特色优质校本课程辐射城区学校的创新工作,探索形成促进结对学校依托信息技术共同发展的经验和模式,相关经验代表全市在全省交流。
三、强化素养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
一是推广应用离岛教学教研平台。充分挖掘平台应用,确保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培训全覆盖,规范教师备课标准,形成系统的网络集体备课制度,认真指导同步课堂的教学设计,跟踪网络研讨活动,形成“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多种应用模式,并在平台上开展各类教师培训项目、各学科年度优质课竞赛、名师工作室重要活动、青年教师师徒结对活动、三年内新教师的成长汇报课等活动。
二是全面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网络研修平台、学科数字资源基地校、名师网络工作室等载体与资源体系,助力城乡教师专业发展,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探索推进“之江汇”教育广场在城乡网络结对中的广泛、深度的建设与应用,开发和建设面向薄弱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短缺的课程资源,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支持和服务,满足师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三是动态呈现项目推进过程和阶段成果。教研部门指导同步课堂的教学设计,梳理学科种子课、单元起始课进行研讨,对同步课堂的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进行跟踪调查和密切联系,指导教师跳出固有常规课堂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师参与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把握高效课堂各环节与要素,深度挖掘和提炼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