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为教育公平提供了新思路
【慧聪教育网】“停课不停学”已经在各地陆续展开了。这几天在网上充斥各种议论。大中小学在校生全程在网上学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上网课,难免会有一些人不适应,技术上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并不奇怪。我们应该用更开放的态度,用容错的精神来对待这一新生事物。
中小学生到底能不能在网上学习?最近,我接到了几封乡村学校老师的来信,他们这几年将互联网教育运用到乡村学校的经历恰好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所在的友成基金会与北师大等20多家机构一起,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在推动乡村教师的网上培训,并给他们提供各种优质的互联网教育资源。这次给我来信的有来自甘肃肃南大泉沟中心小学的尚晓军老师,有来自深度贫困地区的甘肃临夏积石山的马正文老师,还有来自贵州省息烽县石峒镇木杉小学的徐萍老师。
以徐萍老师所在学校的情况为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他们学校的学生从原来的200多人,下降到现在的100人都不到,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但是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他们还是参加了青椒计划培训及互加计划,通过一根网线连接山外的世界,让上海、江苏、河南的名师“走进”了木杉小学的课堂。她说:“本来早上10点才上课的乡村学校,学生在8点左右已经到齐,只为赶来参加互加计划彩虹花晨读课程,孩子们能把当天的诗背下来并配上画。教室里里外外贴满了学生的绘画作品,跟着国足队员学踢足球,跟着外教学英语……这一切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木杉小学的经验还推广到贵州的其他学校。徐萍老师说:“木杉教学点已经成为贵州省贵阳市互联网+教育的带头学校,带动贵阳市‘三县一市’互联网+教育的发展,2019年,参与互加计划学校173个、班级1743个、教师1685名、受益50234人。”
更有意思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徐萍老师所在学校的一个班开始用清华“爱学堂”公司开发的动漫式数学课程来学习。一个月不到,这些孩子们就把三年级下册的数学课程学习完毕,四年级数学已经学习了两个单元,效果很好,老师由讲授者变成引导者和陪伴者。
如果连贵州山区等地的孩子们都能在互联网上学习,为什么城市的学生还学不好呢?我个人觉得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从在学校上课到网上学习,一开始总会有些不适应。但过几天就会慢慢上轨道。老师们的在线辅导会很快到位,家长们的焦虑也会慢慢减轻。把教育从学校搬到家中,毕竟是颠覆性的变化,应允许各方都有个适应过程。
这次“停课不停学”看似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一个全方位、大规模的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试验,它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打开了一个新思路。教育公平的核心在于教学质量的公平。而教学质量是靠老师的教学水平来保证的。优秀教师总是少数,优质学校靠的就是把一批优秀老师聚在一起。因此,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育是不可能公平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今天,教育部已经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云平台,吸收了全国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学生可以使用全市、全省甚至是全国优质的教学资源来学习。教师和学生都有了多元化的选择,很多过去在学校学习中不容易办到的事,现在都有可能来试一试。
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新工业革命时代,从产业的变化到未来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都需要全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要根据新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和经济变化,改造目前这套为培养第二次工业革命人才而设计的教育模式。互联网、新科技有可能使教育更公平,也可能使之更不公平。不仅我国,全世界都面临这一问题。互联网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工具。现在城市孩子从上幼儿园就在手机上、在平板电脑上开始玩、学习。各种各样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技术都在城市优质学校中使用。而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还在用传统的方式教传统的内容。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可能会更严重,城乡之间,优秀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数字鸿沟、技术鸿沟和收入分配的鸿沟最终都来源于教育鸿沟。要让互联网填平教育鸿沟,就需要变革,以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来适应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疫情对教育界的冲击也非常大。但通过“停课不停学”让全国的家长和学生都亲身体验用互联网直接学到好的课程,让学校教师有机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互联网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地送到每一所学校,这就有可能让我国教育能更好地与互联网融合,加快我国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