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正在经历一场“考试”
【慧聪教育网】停课不停学,线上教育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延迟开学的“刚需”。
从3月2日起,广东开展线上教育,1606.2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如此大规模的线上教育,对于广东师生而言均属首次。在《粤课堂》上课,在教学平台交作业改作业,在微信群上提问答疑……当黑板、讲台与课桌变成来回切换的几个平台,师生们都在探索如何隔着屏幕教与学,教育信息化则在其间悄悄“进化”。
特殊时期,线上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替补方案,但专家指出,这也是对教育信息化成果的检验,对下一阶段的发展也有诸多启发。
教师:备课工作量有所增加讲解过程要抓住重点
受疫情影响,广东学校延迟开学。广东高中2月10日起、初中和小学2月17日起开启线上教学,除了高三、初三外,其他年级原则上不讲授新课。
与以往站在讲台上与学生面对面讲课不同,日常上课的黑板变成了电脑,要如何讲好课,帮助学生做好复习?广东实验中学高二数学教师张淑华和同事们一开始有些不适应。
“与线下相比,线上教育备课工作量是有所增加的。”张淑华说,录制视频前,老师们都要仔细斟酌、演练,有时也可能需要反复几遍才能完成。
线上教育的另一个难点在于设备的欠缺和录制课程不够熟练。不少老师没有专业设备,只能用手机进行录制,但有些手机不能回录,一时口误,可能就要全部重新录制。“同时,录制视频时,语言要比面对面授课更精准,分析思路、讲解过程都要抓住重点。”
此外,老师们反映,在讲解数学知识时经常需要画图,学生的现场反馈也很重要。但线上教学中,画图并不方便,上录播课时,学生在听完课后,才反馈哪里不理解,而不是在对某一个步骤不理解时就当场提出,导致效率低。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张淑华和备课组老师们逐渐掌握了方法:上习题课前几天,先在学校的“智学网”平台上将习题文档发送给学生,批改完学生作业,才决定讲解哪些题目并录制视频。
在探索中,老师们也发现线上教育有其优势,可以将更直观、更透彻的讲解视频链接发送给学生,辅助学生理解。
为了助力所有学生顺利开课,广东省教育厅打造了面向全省中小学生的托底教育课程《粤课堂》,邀请优秀骨干教师进行课程录制、资源共享。多个地市也上线了全市托底教育课程,保障学生线上学习课程条件。
作为学校高二年级数学备课组组长,张淑华也参与了《粤课堂》的录制,考虑到《粤课堂》的课程面向全省学生,在讲授课程时,她的教学内容设计更基础、更细致。有了前期的经验,张淑华对于录课设备的使用已较为熟悉,上新课前提前收集学生的问题,让课程内容设计更有针对性。同时,做好学生课后答疑,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能收看各地名师课堂多平台切换有些迷茫
“《粤课堂》的课程很有趣。”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莲塘小学学生陈同学说,通过《粤课堂》,自己能收看广州、深圳等多个地市的名师课堂。
也有学生对共享课程不太适应。
来自茂名的五年级学生邱同学说,自己有时会收看“茂名人人通”软件上的共享课程,但更多时候是跟着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预习课本教材。邱同学的妈妈说,她有时会收看人人通上的课程,再给孩子讲解。
汕头市初三学生郑越(化名)也提到,共享课程的进度和学校老师的进度并不相同,学起来有些脱节。
此外,在线教学平台多、功能不稳定等问题为不少学生、家长诟病。
3月17日20时,郑越正准备打开“班级小管家”微信小程序参加线上学习,小程序又卡顿了,他一等就是近半个小时。“又卡了!”他抱怨道。
广州一名校长坦言,线上教育对于师生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不同平台的切换,包括备课平台、授课平台、听课平台和作业平台等,老师、学生在切换中有些慌乱。
“孩子在听课平台上完课后,又要转到作业平台发照片、发视频;语文科的作业还没发完,又到数学课时间了。”广州家长刘女士说,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上网课时需要家长全程陪同,手机、电脑齐上阵。
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在线教育体验感不佳的原因在于其互动性比面授课堂差。郑越介绍,学校老师通过微信群为学生答疑,但有时候不能及时回复,学生也不方便一次性问多个问题,答疑缺乏便捷性、互动性。
“特殊时期大规模地开展线上教育,出现问题是正常的、难以避免的。尽管线上教育的平台和工具不尽完美,但已经倒逼了平台不断开发新功能、完善稳定性。”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说,新需求倒逼在线教学平台升级,拓容在线学习功能,线上教育愈加成熟。
启发:传统课堂不能一成不变老师也要增强危机感
在《粤课堂》上,视频点击数量最高的课程汇里,除了语文、数学等知识学科外,还出现了一门意料之外的体育课。
“这次疫情让大家认识到,健康的体魄对人的生活和发展有多么重要。”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裴玲云参与了《粤课堂》体育课的设计与录制。
2015年起,裴玲云已开始接触和研究微课、慕课等线上课程。以此次线上教育为契机,裴玲云设计了两大系列主题、13个小单元共38节课的体育微课教学系列课程。课程设计中增加了亲子互动元素,鼓励学生与家长就体育和健康知识进行对话讨论、分享交流。
“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教育,是对教育信息化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集体培训。”吴颖民说,线上教育需要运用信息技术,需要将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能否做好线上教育,考验着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能力。
事实上,教育信息化探索已久。2000年10月,全国全面启动教育信息化工作。2017年,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但仍有一线教师坦言,开展线上教育工作难住了他们。
广州市海珠区晓港东马路小学校长李颖致说,近年来,省、市、区均组织了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但在此次线上教育中,教师们还是有些措手不及。一些教师对线上教育工具、网络技术的使用并不熟悉,录制一节课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课后批改作业和答疑时,有些老师不太熟悉作业批改工具,对学生进行作业反馈也不容易。
“经历此次线上教育的新样态探索后,传统课堂教育不能再一成不变,也不能‘新瓶装旧酒’,而是要真正变革和探索。”吴颖民说,广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开展已久,但并不是所有教师在此次线上教育中都能交出满意的答卷。未来,政府、学校要加大投入,对老师进行培训,老师自身也要增强危机感,学习新技能,掌握新本领。
趋势:做好教育信息化落地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
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突破了以往信息化教学只在校内、少数学校之间的局限,走向家校、走向全省,资源共享。
“但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等同于在线教育。”吴颖民说,此次线上教育是特殊时期采取的不得已的手段,不会是未来的常态。但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将是常用的手段。
吴颖民进一步解释道,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利用信息化手段突破时空局限,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但并不能代替目前的学校形式,因为学校教育会给孩子们更为系统、完整的教育,这其中包含人的社会化,是线上教育不可替代的。
“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种发展方向,必将推动教育深度变革。”他说,教育信息化将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使教育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更好的教书育人效果。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钱冬明认为,推进教育信息化也要推进“教研年轻化”,同时,要将教育信息化真正落地。他建议,要在教师教学常态应用中检验研究成果,以实际需求倒逼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普及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