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夯实劳动教育锻造时代新人

慧聪教育网 2020-03-30 08:37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确立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内容、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必将使新时代劳动教育呈现新局面、达到新高度。

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从宏观的维度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是劳动托起了“中国梦”。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艰苦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十分迫切而必要。从教育本身而言,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培养具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主席一直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意见》正是贯彻落实主席这一重要指示的体现。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去年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近年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依然存在。面对劳动教育在实践中被淡化、弱化的问题,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首先,大中小学要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一是各学段必须贯通,二是贯穿学校、家庭与社会等方面,三是与德智体美育相融合,四是有独立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矩阵。通过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各个学段都能接受到扎实有效的劳动教育。

其次,要在劳动实践中涵养青少年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真正根植在青少年学生心中,就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崇高、伟大和美丽。曾有教育界人士坦言,让学生把《锄禾》一诗背得滚瓜烂熟,可能不如让他们到田间地头干一小时农活来得深刻。诚如斯言,让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他们才深知劳动的意义。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充分履行自身肩负的教育职责,广泛开展各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相关部门此前曾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可以聘请能工巧匠兼职劳动课教师,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如此一来,劳动课程和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接地气,就能不断吸引青少年参加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

再其次,要着力提升劳动教育的支撑保障和组织实施能力。为了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在实践场所、人才队伍、经费保障、安全规范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随着《意见》的发布,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通过强化督导检查和宣传引导,狠抓劳动教育的落实工作,让热爱劳动、重视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劳力劳心,亦知亦行。”陶行知先生的话,深刻阐明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劳动教育,要让青少年学生懂得劳动是取得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真正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报评论员)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