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西迁精神助力国家发展
【慧聪教育网】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西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为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行动中,我们便能把国家建设得更美好,拥有更斑斓多彩的明天。
4月22日下午,主席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走进学校西迁博物馆,参观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展,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主席说,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你们打起背包就出发,舍小家顾大家。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
将时针拨回到60多年前——1955年,党中央经过慎重研究,作出了交通大学由上海迁至西安的重大决定。此后,一场轰轰烈烈的“西迁”行动开启,据报道,1400多名教工,特别是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率先垂范,近3000名学生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登上“向科学进军”的西行列车。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枝叶擎天,今天的西安交大名满天下。西安交大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先后为国家输送了27万名各类人才,其中40%留在西部工作,为改变西部落后面貌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给主席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总书记在回信中除了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敬意,还对西安交大师生提出殷切希望:“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何谓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今天,不仅西安交大有责任传承西迁精神,所有高校都有责任弘扬西迁精神。一想到西迁精神,人们就会想到西安交大波澜壮阔的历史,想到一代代西安交大人的爱国情怀。西迁精神是属于西安交大的,也是属于我国高校的,它具有恒久的辐射力和生命力。
高校要弘扬好西迁精神,就要写好爱国主义大文章。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这是西迁群体共同的心声,更是坚定的行动。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爱国主义始终是不变的主题。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是弘扬西迁精神的使命。
高校要弘扬好西迁精神,就要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当年的西迁征程,那些细节至今让人动容。媒体披露的一个细节,值得一提。上世纪50年代的西安,发展水平与繁华的上海判若云泥:学校处在田野之中,马路不平、电灯不亮,晴天扬灰路,雨天水和泥,夏无大树遮阳,冬无暖气御寒。由于车身蒙尘太厚,第一次到西安的学生走出火车站,甚至认不出近在咫尺的公交车。如果没有大局意识,没有奉献精神,交大师生不可能远离繁华走进条件较差的西部。另据报道,学校领导、学术带头人身先士卒,17位党委委员中有16人迁到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占教师总数70%以上。什么是率先垂范?这就是。这种大局意识值得礼赞,也值得我们的高校体味。
高校要弘扬好西迁精神,就要弘扬传统、艰苦创业。1956年西迁伊始,一位名叫赵智成的学生写诗抒怀:“为了祖国,为了党,决不吝惜自己的一切力量。我们誓用勤劳而智慧的双手,从祖国的边疆到边疆,自滚滚的黄河到宽阔的长江,掀起一个震撼世界的建设海洋!”这是一名学子的心声,也是所有西迁师生的心声。西安交大能有今天,离不了西迁群体的艰苦创业。今天,我们的教育条件大为改善,教育环境更趋优越,但艰苦创业的精神不能丢,弘扬传统的意识不能丢。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主席高度肯定西迁精神,对全体交大人是莫大的鼓舞,对所有高校师生也是莫大的激励。正如一名高校教授所称,“在新中国成立前,我的老师辈办学就是为了救国,到了我们这一代,包括我们的下一代人,办学是为了建国。现在的学生,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强国。不管是救国、建国,还是强国,都是爱国,咱们都是为了国家,这就是我们的爱国情怀。”赤子之心,溢于言表,让人深受触动,更生发出无穷的力量。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西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为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行动中,我们便能把国家建设得更美好,拥有更斑斓多彩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