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慧聪教育网 2020-05-06 09:07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作者:杨宗凯

【慧聪教育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高校通过实施大规模在线教学成功应对危机,实现了延期开学、如期上课。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高等教育在线教学实践,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堪称前所未有,直接掀起了一场几乎波及所有高校的“课堂革命”,也极大推动了中国慕课走向世界,为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各国高校带来严峻考验,在线教育成为共同选择。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截至4月20日,世界191个国家超过15亿名大中小学生停课,占比约90.2%。为应对这一情况,采用在线方式进行远程教学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中国也一直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发展在线教育,超前布局,积极应变。早在2013年,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慕课平台正式上线。2019年,我国高校有1.8万余门慕课上线,3.1亿人次参与,8200万人次学生获得学分,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疫情发生后,教育部组织37家国内知名在线课程和技术平台免费开放3万余门慕课和2000多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提供在线学习解决方案。同时,动员企业力量提供在线教学保障,先后有近200个平台为高校师生提供技术支撑和资源选择。全国共1400多所普通高校开展在线教学,近百万名教师开设在线课程,参加在线学习的学生达11.8亿人次。

4月3日至14日,教育部高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开展了覆盖全国近600万名高校师生的在线教学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在线教学持肯定态度,超过80%的教师对在自己的课堂顺利开展在线教学抱有信心,并愿意在疫情后继续开展在线教学或混合式教学。

应对疫情,各高校积极开展在线教育教学实践,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信息化教学创新和研究。许多高校教师积极调整教学模式,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技术,围绕“以学为主”开展教学活动,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联结者、创造者与建构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信息化已经逐步成为变革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品质的内生变量,一方面,必须积极应对疫情防控需要,全力开展在线教学,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另一方面,顺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推进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

此次疫情客观上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前进步伐。随着各高校大规模在线教学全面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极大丰富,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教师教学创新不断涌现,实践效果快速提升,中国高校的信息化教改实践被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发布远程教学解决方案,推荐了疫情期间世界范围内可免费获取的27个学习应用程序和平台,中国的爱课程网等多个平台位列其中。

“慕课出海”是中国对世界抗击疫情的重要贡献。为在全球大学抗击疫情期间贡献中国高等教育力量,教育部启动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建设项目,推出代表中国水平、中国质量的英文版国际平台和课程资源,“爱课程”和“学堂在线”两个课程平台首批入选并陆续发布上线。首批国际平台建设坚持质量、开放、共享、责任和爱的原则,旨在建成具有中国质量、世界水准的国际化平台,汇聚最好的学校、教师、课程,面向全世界各国大学生和全世界学习者免费开放。

在线教育的发展打破了高校物理空间的围墙,为高校国际化发展开辟了全新网络空间。此次中国慕课“出海”,不仅能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也是以信息化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要重点考虑好如下方面:一是如何扩大资源规模,在短期内让中国的优质资源在国际平台上汇聚。爱课程、学堂在线首批上线几百门国际课程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后续还需进一步扩大规模。二是如何形成专业优势,推动基于慕课的专业建设和学位建设。目前我们已经推出首批课程,后续可以考虑在课程的集团化、系统性方面深耕细作,围绕专业和学位形成有机整体。三是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利用技术实现教学规模化与个性化统一,让教师能够爱上线上教学,帮助学生达成网络环境下的有效学习。

总而言之,此次大规模在线教育是应对疫情的一场伟大社会实践,是教育系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中国高校在这次检验中交出了合格答卷,收获了快速成长。同时,中国在线教育开始走向海外,为世界抗击疫情作贡献,也将极大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