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在线学习启迪未来教育创新
【慧聪教育网】居家在线教学将是促进未来教育的“催化剂”,在推动教育观念更新、重构教育体系、发掘创新教育模式方面的作用,会随着反思的深入而更为凸显。
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我国开展了一次史无前例的、超大规模的教育实践——全线·全员·居家在线学习。这一实践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形式的远程教育,它的三个特点每个都蕴含着巨大挑战。“全线”指所有的教学流程、管理流程、教研体系都在线上完成,涉及这些关键管理要素重构;“全员”指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要以在线方式开展教与学,涉及网络带宽、长期使用电脑或电子产品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问题;“居家”指学生在各自家中完成学业,对于一直通过他律开展学习的孩子而言,涉及自主与自律能力的挑战。
由于居家在线教学的特殊性,教师也受到极大挑战,但也因此实现了一次信息化教学大练兵。教师切身在线教学实践,打破了诸多思维定式,孕育了未来教育的诸多创新可能。
学习场所方面,课堂不再是默认选项。一直以来,学校、课堂是学生理所当然的学习场所。如果没有此次疫情,很难想象,学生可以在家里完成学业。当然,“居家在线”不是理想学习状态,但确实可以让大部分教学得以顺利开展。在网络畅通的情况下,学习变得无处不在,随时可学。
教学质量方面,在线教学得到重新认可。在线教学在我国已经历了较长时间,经常以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名词出现。但人们对其质量并不认同,“学习是否真正发生了”,成为人们质疑主因。疫情出现,师生迫于无奈长期居家在线学习,很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得以落实。经此一疫,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媒体工具不能够决定教学质量,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动机都是更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优质资源方面,评价标准发生根本变化。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一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投入项目。以往,无论是“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还是各省份举办的微课比赛,都是从评优和示范角度出发筛选优质资源,其评价标准是优质、独立、特色。而在“停课不停学”背景下,这些资源在使用流畅性、实用性上受到挑战,多个省份教育管理部门选择重新组织名师录课,建课评价标准转化为优质、连续、实用,并与一线教师辅导形成相互结合、相互呼应的建设考量。这种改变使高质量课程资源大踏步走进寻常课堂。
评估方式方面,基于证据的评估真实地走进视野。当前学校教育体系虽然一直强调评价的多元性,但考试、测验仍是主要评价方式。当学习移到线上之后,虽然考试、测验仍然可用,但教师由于不能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想办法让学生通过提交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学习。美术、音乐老师对这种基于证据的评价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在不断应用新的评价方式,比如观察在线数据、学习过程记录、主题探究作品等。这使教师真正理解了基于过程、基于数据、基于证据的评估的价值。
教学合作方面,开拓了协同教研之外的新方式。在学校中,教师合作的主要方式是协同教研、共同备课、听评、评课等。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发现了更多的合作方式。比如,同一单元分工授课,角色分工、合作授课,资深教师负责大班精讲,年轻教师负责小班助学、督学……合作范围可以跨校、跨区,理论上不再受地域限制。这为教学共同体建设、为教师持续性能力提升创造了条件。
教师培训方面,直击教师专业发展本初追求。为了高质量启动和推动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各省份迅速开展了相应培训。在紧急状态,教师专业发展最根本的立场与追求,不再是教师应该完成多少课时的培训任务,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支持教师,让他们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人才。这次在线培训打破了教师培训注重课时量忽视培训效果的思维定式,更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化和培训后的应用。
打破了以上若干思维定式,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未来的教育中,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模式将会成为教育新常态。这种新常态既包括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混合,也有课堂正式学习和社会环境中非正式学习的混合,还有同步学习与异步学习的混合。这种泛在学习方式的推广和应用,将出现项目学习、STEM学习、野趣学习、居家学习、混龄学习、生涯定向学习等。设计师、促动师、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等不同角色将会出现在教师共同体中,教学分工更为细化。在线教学在给学生赋能的同时,对教师赋能的理念也将不断发展,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师培训并不遥远。
当然,不可盲目乐观。通过这次大规模教育实践,我们也必须看到一些关键短板。
面向信息社会的学生能力培养问题。无论是怎样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的素质培养始终是根本难点。细究起来,此次居家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不过是将线下教学搬到了网上,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利用时空的优势、如何利用有趣的主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必然会影响学生的素质培养,这也是特别需要警惕的地方。
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问题。从信息化工程的角度看,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已趋于均衡。但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在这次居家学习中,信号覆盖、网络带宽或者硬件设备等问题并不鲜见。此外,特殊学生群体的信息化产品服务也出现明显不足,比如可以盲读的网页、方便弱视儿童的超大键盘等。信息化是双刃剑,有可能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也有可能继续扩大数字鸿沟。只有继续完善相关的设备与服务,才能放大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
信息化资源与平台建设的机制问题。很多信息化资源与平台,在疫情期间的服务方式都是公益的、免费的。大量优秀教师视频免费开放,优秀教学资源免费共享。疫情缓解之后,则必须考虑长治久安的动力机制问题。政策驱动、市场利益、社会文化与价值实现都是重要的动力来源。只有激发和整合尽可能多的动力来源,协调利益主体间的关系以实现互动互补,才能促进效益最大化,保障相应的平台与资源建设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问题。在疫情期间,培训目标就是要帮助教师实施在线教学,因而较易形成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教师上下一心、合力推动的局面。但疫情期间的教师培训策略不能简单移植到疫情缓解之后,因为那时教师培训的目标是差异的、弥散的、不紧急的。要想做好后疫情时期的教师专业发展,首先要设置具有驱动性质的真实任务,提升教师学习的紧迫感;提供丰富的、高品质培训资源,满足教师的差异性需求;创新培训模式与方法,吸纳更多基于实践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任务驱动的学习,使教师有足够的力量去促进学生的发展。
美国未来学会前主席罗伊·阿马拉(RoyAmara)曾说:“我们总是高估了技术的短期影响,而低估了技术的长期影响。”居家在线教学将是促进未来教育的“催化剂”,在推动教育观念更新、重构教育体系、发掘创新教育模式方面的作用,会随着反思的深入而更为凸显。
(作者单位分别为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