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好学校不只依靠好生源
不管以何种方式选择优秀生源,也不管能否实现这一目标,面对“公民同招”的变局,一些学校“择优而教”的办学捷径显然难以走通了。
上海“小升初”民办初中网上报名前夕,上海某民办初级中学官微发布了一篇文章,声称学校有一个“无比强大的家长团队”,包括教授、法官、企业家、书画家……并提醒家长,学校春秋游一直是迪士尼这类地方,每学期要去大剧院看演出,还有一日五餐和漂亮的校服,去国际游学也都是不菲的开支,都需要家长支付,提醒学生和家长在报名前,要想好,“适合的都是最好的,勉强的都是煎熬的”。
“适合的都是最好的,勉强的都是煎熬的”,理确实是这个理,但放到这里却让人极度不适。翻译一下其实也就是四个字:嫌贫爱富。什么是合适的?衡量孩子是否合适的标准是什么?仅仅是家长的身份地位、家庭富裕程度,能不能支付不菲的国际游学开支?
虽然这篇文章在发布后两小时内就已被删除,但在网上还是引起了争议。事后,该校通过校方官微发布“致歉信”,表示深感自责,将引以为戒,“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切实维护家长和学生的正当权益”。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随后也发布了处理意见,对学校提出了严肃批评,责成学校深刻反省,启动追责程序,并要求向社会公开道歉,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不管是学校的道歉,还是教育部门的处理要求都提到了“办学思想”,算是找准了病根。发出这样犯众怒的“提醒”,背后必定是办学思想的扭曲。
去年6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今年3月以来,各省份陆续公布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通知,明确实行“公民同招”,以落实上述改革要求。“公民同招”的实施,有利于遏制民办学校的掐尖招生,缓解择校热和学生校外负担,推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同等招生、平等发展,从而重构教育生态。实践证明,“公民同招”在引导家长选择学校、缓解择校热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据统计,2017年上海幼升小登记人数为16.77万,民办报名人数为3.74万,而2018年实行新政后,升学登记总人数为18.04万,而民办报名人数仅为1.99万,下降了47%。
“公民同招”给部分民办学校带来了一些冲击是肯定的,由于同步招生、摇号入学,家长的择校热情降温,报名热退潮,民办学校无法提前掐尖,生源影响难以避免。民办学校依靠提前“掐尖”所获得的生源优势以及由此转化而成的升学率优势、办学优势都将减弱。而摇号入学的方式,进一步削弱了民办学校选择生源的可能性。所以,有的民办学校才会想出这样的办法,提醒家长在高收费、高付出面前“掂量”好,试图把部分经济条件一般的部分家长“劝退”,使学校能够尽可能掌控生源。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方向,而且有损教育工作者的形象。
不管以何种方式选择优秀生源,也不管能否实现这一目标,面对“公民同招”的变局,一些学校“择优而教”的办学捷径显然难以走通了。未来,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势必将从生源竞争转向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的竞争。一些民办学校迫切需要做的是改变办学思想,从“挑好生源”转向“培养好学生”,调整学校发展思路,在办学特色和内涵上下功夫。民办学校的优势不应该是“择优而教”、教“好学生”,而应该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通过提升教育质量,把每一个学生“教好”,以此回应社会的多元化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