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 是抵达意义和精神的过程
【慧聪教育网】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意见》旨在引导学生注意手脑并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倡导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精神。《意见》出台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一些青少年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学校教育中也存在对劳动的误解,使劳动教育异化的现象。因此,《意见》的出台对切实解决学校劳动教育虚化和弱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劳动教育,首先要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习是劳动,并且应当永远是劳动,是充满了思想的劳动”。陶行知提出的“六个解放”就有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重提劳动教育就是要增加孩子动手“做”的机会。陶行知还倡导“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在他看来,“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在做中学才是真学”。这意味着“做”是教与学的起点和重要方式。实际上,劳动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劳动是真正学习的开始,劳动也是赋予生活意义的过程。
其次,要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因此,劳动教育应该是在“五育”融合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如何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意见》还将劳动教育体系化。比如,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这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劳动教育综合目标的实现。
最后,认识劳动教育的公益精神。《意见》指出,支持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尤其是“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我们看到,许多中小学在落实劳动教育过程中,正在适时引导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内劳动知识教育与课外公益服务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以劳动的名义,以利他的精神,帮助别人,服务社会,向社会传递温暖,传递爱。
认识劳动意义,弘扬劳动精神,让我们在劳动的过程中抵达精神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