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突出特色落实“四个相统一”
聚焦课程思政
【慧聪教育网】课程思政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目标和核心内容,着力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的“四个相统一”。
贯彻“四个相统一”,必须坚持学生中心。专业课与思政课“两张皮”的现象一直存在,尤其专业课“重教轻育”问题突出。忽视了学生体验和育人效果。所以,要利用好专业课堂这个占去学生绝大多数时间的育人平台,让专业教师既教书又育人。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换表达方式,寓教于课、寓教于乐,要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讲多少其实并不重要,学生听进去多少才重要。如何在多元、多变的社会思潮中引领更多青年与党同心、与党同行是大课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学校组织援鄂医护人员为全校师生讲了一堂云端大课,他们分享了自己的抗疫经历和感悟,全校师生及家长近9万人在线收看。
贯彻“四个相统一”,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食材”与“食盐”的关系。“食材”与“食盐”如同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食材视之有形、食盐品之有味。课程思政追求的境界是“吃盐不见盐”。专业课教师如同“大厨”,要拿捏好“火候、口味”,烹制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餐”。二是处理好“独奏”与“交响”的关系。“独奏”与“交响”如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开展课程思政不是动思政课教师的“奶酪”,而是彼此交融、各取所长、协同育人。学校在组建课程思政团队时,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研讨设计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思政教师侧重价值导入,专业教师侧重教学实践,在运行机制上进行“嫁接”,使课程思政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共谱“华章”。
贯彻“四个相统一”,必须结合学校实际。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而不同院校由于其学科专业、历史积淀、办学区域等差异很大,想要做好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就必须做到既统筹协调,又分类指导,不同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科专业特点,大胆探索实践,突出特色,让课程思政案例鲜活、充满生机。学科交叉让课程思政更有趣。作为一所拥有医学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模块中设置了医疗急救实践课,面向非医学类学生开设,让其他专业学生在新颖、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实用医疗技能,体会白衣战士治病救人、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精神,效果较好。实践环节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舞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体验式教学和实际操作训练最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校在工程训练中心教学设计中,通过介绍中心前身研发拖拉机、开发北大荒的历史,彰显垦荒精神和工程文化;通过融入陶艺制作、3D创意打印及创客咖啡,激发学生创意思维,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艺术鉴赏力,这些与传统的工程训练相得益彰,协同育人。中心既是实训场所,也是课程思政育人阵地。
贯彻“四个相统一”,必须高站位谋划、小切口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所谓高站位就是将这项工作与培养接班人、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谓小切口就是精准设计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做好课程思政这件事,要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如果专业教师既有精湛的专业素养,又主动参与课程思政,学生对其专业的认同会转移到对其传递的价值理念的认同,那么思政要素的入脑入心便水到渠成,这就是课程思政的立足点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