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学前专业教育实习“练兵场”

慧聪教育网 2020-06-23 08:4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网】编者按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与幼儿互动的能力。基于此,实习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尤其重要,它是实习生提前接触幼儿、了解幼儿的契机,能帮助实习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避免在入职后陷入茫然。那么,幼师的培养方——学校,有没有为实习生提供充分的实习保障?幼儿园提供的实习机会能否帮助实习生获得应有的成长?实习生本人经历实习后,是否真正提升了实践技能,产生了职业认同感?本期学前周刊从培养学校、用人单位及实习生本人三个角度呈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状态,以期通过三方对话互相启发,优化今后的教育实习。

与幼儿园的一次“无滤镜”相见

余斯思

去年10月,我踏进幼儿园,开启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之所以参与实习,一方面是对幼儿园的日常情况抱有好奇心,另一方面是“校外实习”被纳入了培养方案,是必须完成的课业任务,这也迎合了当前社会对学前专业人才较高实践能力的期待。

实习前制定明确方案

在实习方式选择上,因为是必修课,为保证实习质量,原则上只能以“集中实习”的方式到各实践基地实习。若有特殊情况,也可选择“分散实习”,即自己联系实习地点实习。

在实习模式上,集中实习采用“双导师制”。各实践基地主要负责人为实践导师,负责指导实习生,另设一名校内导师,负责实习派遣、实习研讨、情况督导等。同时,必须在实习期间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一种是实践类任务,包括观察记录、活动教案和活动视频,另一种是科研类任务,包括观察记录和研究成果(如研究报告、论文等)。在时间安排上,实习被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的上半学期,时长为8周,每周前四天在基地实习,第五天回校内研讨。

我的实习地是一所幼儿园,除大中小班外,还开设托班。实践导师根据我的实习计划,安排我进入托班实习。

实习期间,最初两周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和“辅助”。观察任务有两个:一是观察托班一日生活具体安排;二是观察教师的带班日常、幼儿的特殊表现等。“辅助”即变身“生活小能手”,辅助教师安慰哭闹的幼儿、帮幼儿换洗尿湿的衣物、分餐等。

后面几周,除“观察”和“辅助”,还增加了“带班”任务,即独立组织教学活动、编写活动方案并参与集体备课、撰写观察笔记、学习家园沟通技巧等。

实习过程面临多重挑战

在托班的实习是有趣又富有挑战的。可以每天见到幼儿纯真的笑容,但也会看到他们哭花的脸;可以从独立组织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但也需要熬夜备课、研讨等。兴奋之余,更深的感触是艰辛。

素养和技能的碰撞是第一重挑战。走进幼儿园真实的班级情境,没想到最先击溃我的不是幼儿的哭闹,不是熬夜写观察记录,而是手指操做得笨拙、弹琴找不到节拍等曾被我嗤之以鼻的技能。以前我认为,幼儿园教师是教育者,很多技能可以被替代。比如,不会弹琴可以借助音响,不会讲故事可以用故事机。但当看到孩子们对音响中放的音乐不感兴趣、跟着老师弹出的钢琴曲却欢快蹦跳,看到孩子们听故事机里的故事经常走神、听教师讲却两眼发光时,我终于意识到自己错了。

对“技能论”的反驳,是为了纠正社会上关于“幼儿园教师就是带娃哄娃”的刻板印象,让大众明白,幼儿园是在帮助幼儿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技能无用。我们反驳的是单纯重视技能的观点,而非技能本身。

压力是第二重挑战。“当幼儿园老师是个体力活,可以减肥的!”这是开实习动员大会时一位教师的玩笑话,但真正实习后才发现其言不虚。幼儿园一般早上七点半开始接待幼儿,但教师七点就要到班准备。午饭后,幼儿午休,教师还要备课或教研。下午五点半,家长陆续来接幼儿,但教师清扫整理工作结束已是六点后了。如果遇到有家长来找教师交流问题或其他事,就会更晚。这意味着教师从踏进幼儿园到离开幼儿园,都很少有机会休息。

挫败与失落感是第三重挑战。第一次独立组织教学活动时,活动进行不到五分钟,部分幼儿就心不在焉了。对于我的引导,他们并不买账,反而更加肆无忌惮。这不仅影响了我的情绪,还让我浪费了很多时间在纪律管理上。此外,活动各环节的过渡也较生硬,活动方案虽写得明明白白,但实施起来就是不对劲,上一环节结束了总不知道怎么引入下一环节,以致最后草草收场。

实习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两个月的实习让我感悟良多,也对一些问题有了更多思考。

提升了对幼师的职业认同感。实习前如果有人问我是否想当幼师,我很可能回答“不”,实习后却有点儿憧憬了。此前不想去幼儿园,并非不热爱幼教,也不是不喜欢幼儿,而是觉得幼师工作挑战很大。一方面是精力的挑战。不像中小学教师主要负责学科教学,幼儿园教师从幼儿进园到离园,各方面都要照顾到。另一方面,还面临环境创设、科研等压力,同时也有社会认可度的挑战。“幼师就是带娃”的错误观点虽在改变,但幼师社会地位不高仍是现实。

但即便如此,在实习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幼师工作的魅力。通过实习,过去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活了,幼儿变成了一个个真实的个体,我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开心与难过,成长与进步。工作时,获得一个温暖的拥抱,见证一次难得的进步,就足以让人感到幸福了。

明确了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经过实习,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实际教育情境和理论知识的不同,也在实际带班的局促中,深刻体会到了实践经验与理论经验相辅相成的意义。一方面,实践离不开理论支持,通过理论积淀,我知道了幼儿哭闹、攻击他人等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明白了该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分析、反思;另一方面,理论需要实践的检视,通过实践的磨砺,我明确了如何处理幼儿的各种状况。从这一点来讲,两个月的实习期太短了。与幼儿打交道并不容易,仅在毕业前到幼儿园两个月,因诸多不适应而产生的糟糕体验对大家未来的职业发展或许不是福音,而是一种打击。如果每学期都能进入幼儿园开展为期一周或半个月的“小实习”,或许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能很好地促进学前专业学生在职前培养阶段理论与实践的接轨。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三方协同,优化实习全过程

郭琼季琴

实习是幼儿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前最直观、最有效的实践学习过程。笔者在与实习生沟通中发现,大家遇到的困难涉及家长工作、游戏活动的组织、布置环境和写活动方案、突发情况处理等。但共同的困难则是教学组织与建立班级常规。与此同时,很多实习生在实习前并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当教师。这些问题与实习生本身的认知、经验积累,以及外部的环境、组织与安排相关。

系统解决实习生面临的教育教学难题

实习生对幼儿的身心特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都较陌生,幼儿园主要应帮助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笔者所在园所的实习时间大多为一学期,幼儿园遵循认知学习的特点进行系统安排。

从内容安排上,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从了解一日常规入手,熟悉每个环节的组织策略,了解每个环节为何如此安排,以及各环节中渗透的教育意义。实习第一个月,重点了解保育工作,熟悉保育员工作流程和要求。第二个月,指导实习生逐步参与半日活动组织。

其次,在一日活动中,重点关注游戏。从游戏入手,实习生可以逐步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具体步骤大体分四步:第一步,观察游戏;第二步,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思考游戏的教育性;第三步,了解在游戏中如何引导、干预幼儿的行为和情绪;第四步,利用现有资源创设游戏,并在与幼儿熟悉的前提下,尝试自主发起游戏。

再其次,关注领域教学。实习生第一个月进行听课学习。从第二个月开始,对一日生活流程及游戏有初步掌握后,实习生可自主设计教育活动。根据实习生的优势资源,可安排其选择某个领域进行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带教老师指导实习生修改完善活动设计,并进行试教。活动后进行评价、反思、调整。

从实习策略上,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从观察幼儿、教师、活动入手。实习生需要观察模仿,积累经验,然后才开始尝试组织活动。观察主要包括:观察幼儿——尽快记住每个幼儿的名字、外貌,发现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专长和爱好,需要与想法。观察教师——了解教师的教学技巧,发现教师的优秀品格,学习教师的语气、语态及与家长的沟通技巧。观察活动——观察一日活动的安排与进程,观察活动中教师的组织和幼儿的行为,观察活动的规则与要求,观察活动的衔接与过渡。

第二,活动前做好计划。实习生经过3—4周的跟岗见习后,开始学习制定和执行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实习生要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计划制定。

培养单位要做好实习生与幼儿园的对接

明确对实习生的要求。笔者发现,不同学校在组织实习过程中松紧程度不同。有的学校安排专人到实习单位跟进,了解实习情况,访谈园方管理人员对实习生的评价;有的学校通过每天让实习生拍照(幼儿园活动现场)打卡,进行监督。明确对实习生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实习效果。

专业课程与一线实践加强联系。观看实习生组织活动的过程,笔者发现他们大多采用讲授示范法。在后期跟进指导中,实习生慢慢接触生成课程,参与主题探究。这不禁让笔者思考,目前幼儿园课程已越发强调探究学习,如专题研习、STEM课程、教育戏剧等。师范生的课程可以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探究性学习。比如,针对绘本《情绪小怪兽》的教学设计,是否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开展项目探究?大家头脑风暴,结合自己的情绪经验,挖掘绘本的教育价值,尝试从语言、美术、戏剧等角度设计活动。

关注实习生心理。实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生走向教师,从熟悉的环境走向陌生的环境,心理适应挑战较大。他们的心理状态需要得到培养单位的关注,比如,了解实习生的想法与情绪,引导他们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策略。

幼儿园要提供宽松环境与专业支持

创设尊重、接纳的环境。情感是影响专业认同的因素之一。影响教师专业认同的积极情感包括周围人对实习生的认可与支持,这能帮他们克服困难适应新环境。作为实习单位,幼儿园创设和谐、温暖的情感氛围是基础。它不仅能帮实习生融入集体,更对他们今后在集体中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式有积极影响。

运用结对带教,引领实习生成长。在实习中,我园运用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等方式,让幼儿园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对实习生结对带教,每位实习生的指导教师安排到人。结合一日常规,对实习生从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四方面进行指导,对实习生每次组织的活动进行指导—观摩—评析—总结,时时不忘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在引领实习生的过程中,也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实习生要处理好与多方的关系

处理与自身的关系——建立科学的职业规划。一个人要在职业道路上走得远,必须有强大的内动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明确职业方向。如果一个人对孩子没有耐心和爱心,那幼儿教师就不是好的职业选择。笔者从本园实习生身上发现,具备“爱孩子”的专业性向是实习生专业成长的前提。因为爱孩子,他们也得到了孩子的爱,进而获得更多职业幸福感,同时也增加了实习生的责任感和专业认同。对于职业选择,在确定自己喜欢、适合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思考一年、三年规划。

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把握合适的度。实习生与孩子们在一起就像一个个大孩子。在孩子们眼里,他们更多是玩伴而非教师。于是,当这些“大孩子”独立组织活动时,孩子们就表现得异常兴奋,甚至故意捣蛋。在沟通中发现,实习生与幼儿交往的困境,包括如何做到亦师亦友、如何兼顾团体需求与个别需求。实习生需要把握好与孩子相处的度,既要亲切、活泼,又要沉稳、有原则。这个互动的度需要实习生在对孩子的游戏、生活进行观察中,不断反思、调整。

处理与专业的关系——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经验+反思=成长”。经验的获得是教师成长的前提,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对实习生来说,要提升专业能力,就要积极主动对自己观察到的幼儿行为、教师教学、一日活动进行思考,探寻内部规律。在本园,我们建议实习生每天留出一点儿时间和指导教师对每天所做的观察进行反思,每周撰写反思日志。

处理与带教老师的关系——共进共赢。实习生与带教老师互动的品质,直接影响实习效果。作为实习生,首先应尊重带教老师。在日常实习中,要带着思考的习惯去观察、去实践,积极向带教老师请教。

处理与家长的关系——真诚沟通。实习生面对家长,往往不敢主动交流,或不知交流什么。一个实习生提及:“一天,一位家长来问询孩子当天在园情况时,我一下子蒙了,尴尬地说了一句不好意思,让我回想一下啊。这以后,我有意识地在中午休息时段把班级幼儿当天的活动梳理一下。”这个实习生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沟通技巧的。真诚的沟通态度及对孩子的细心观察和照顾是与家长顺畅沟通的重点。实习生应学会主动、热情、大方地与家长交流,让家长了解自己对孩子的关爱。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清秀幼儿园)

全实践,培养“拿来即用”的幼师

秦金亮

新世纪以来,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经历从中专、大专到本科、硕士、博士培养的深刻转型,催生了反思实践取向的“全实践”见实习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将幼师发展所有实践环节纳入见实习

“全实践”的见实习是浙江幼儿师范学校2001年并入浙江师范大学转型以来,在总结培养幼儿教师50年中专、大专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新时期本科、专业硕士培养一线幼儿教师要求形成的一套基于实践的课程教学体系。

所谓“全实践”,就是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让实践要素在时间上全程贯通,在空间上全方位拓展,在内容上全面整合,在理念上全息浸透,在课程结构上全维统整。“全实践”从最初的高年级集中见实习转变为贯穿培养全程的现场连续性实践,从单纯见实习活动安排到见实习精细化、规范化、课程化、数字化,与大学相关课程贯通化、整合化,从本科生的“全实践”到专业硕士“驻园模式全实践”。

“全实践”不仅增强了师范生的教育实战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实践观察、反思、体悟,实践情境激活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能动学习,使刻板的书本知识鲜活起来,学生存疑、批判、反思的热情被唤醒。

被逼出来的“全实践”见实习改革

浙江幼师并入浙江师范大学后开启了浙江省本科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先河,但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幼儿园发展的要求。一方面,普高学生多不愿读学前专业(首届招收80名只有7名为第一志愿),另一方面,幼儿园方面不愿接受本科生,坊间流传着“本科生不如专科生”的普遍看法。这种看法流行的主要原因包括本科生专业思想不巩固,眼高手低;专业技能普遍弱于专科、中专生;缺少情境性见实习经历,短暂的毕业实习难以形成观察、支持、指导游戏的能力。

从幼儿园层面看,优秀的幼儿园希望能培养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的能指导游戏、支持自主活动及设计项目学习的新型教师。

从教师专业发展看,一线教师希望获得大学专家的专业指导,在实践场域中建立师范生、幼儿园教师、大学教师互促共赢的成长机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全实践”的见实习改革被“逼”出来了。

“全实践”是多维度的见实习模式

“全实践”的实施从最初的单一时间递进维度,发展出一个立体的、校外—校内、师生—生生—师师交互、线下—线上的复杂实施网络。

从时间维度看,“全实践”见实习把原有的集中见习与实习分解安排在4年的8个学期中,且在二至三年级4学期每周一天,循序渐进,把幼儿教师的师德浸润、保育、游戏、活动指导、带班、教研、反思、发展等十大知能目标分解在8个学期中,采取跨年级联合编队,每周三固定时间,每班4人,产生合作共同体学习效应。

从课程整合维度来看,“全实践”见实习与大学的学科课程尽力同步,产生理论与实践、学科课程与实践场域的有效整合,产生实践感知经验与书本知识交互生成的“钢筋水泥浇筑”效应。见实习内容与主要学科课程同步实施,如“保育观摩及参与”实践内容与幼儿保育学、学前卫生学课程同步,“幼儿发展与活动观察”实践内容与儿童人体科学及实验、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同步。形成学与做的螺旋式互促提升,使实践的课程与理论的课程整合起来,“学、用、思、行、悟”同频共振。

作为课程形态的支持体系,“全实践”形成了“1336”操作路径。“1”指一个体系——全实践的课程教学体系;“3”指三个平台——学前教育综合实验室、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生社团、实验幼儿园见实习基地;“3”指三支队伍——课程实验实践教师队伍、幼儿园全实践导师队伍、专业课程教师队伍;“6”指六项指导——见实习指导、实验实践大纲指导、专业技能指导、学生专业创新指导、毕业论文指导、专业成长档案指导。

“全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实施,需要克服传统教师资源、学校教学资源的局限,需要精细化的教学支持体系,需要充足的设施、资源、资金投入。然而,通常的观点认为,教育类专业像其他人文学科一样,不需要太多投入。而全实践的投入非常高,这需要改变已有体制,科学施策。

“全实践”改革产生了直接效应,比如,学前专业本科生毕业时在教学、带班方面已是熟手,毕业生当年考编率高,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高。其关联性效应反映在:理论知识学活了;学生技能性学习更有针对性;批判、反思与专业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全实践”的制度意义在于帮学生跨过“新手”鸿沟,高起点培养教师。

(作者系教育部高等学校幼儿园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儿童研究院院长)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