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双五百”人才工程师资培训项目实施15年回顾
【慧聪教育网】海南省“双五百”人才工程项目,即“面向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顶岗支教与师资培训项目”。该项目由海南省相关部门负责组织领导,由海南师范大学具体实施。项目于2006年启动,每年从海南师范大学选派500名优秀师范生到海南省中西部11个少数民族和贫困市县的乡镇中学顶岗实习,同时,从上述地区学校置换选派500名乡村教师到海南师范大学脱岗培训。2010年,海南省启动了新一轮“双五百”人才工程,并将其列入海南省支持中西部市县人才工程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中。2015年,“双五百”项目被纳入海南省中小学“好校长、好教师”培养工程(2015—2020年)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15年来,“双五百”人才工程项目一方面为优秀师范生提供了岗位实习、施展才华、播种希望、放飞梦想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为乡村教师构建了“回炉充电”、开阔视野、完善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使农村中学和大学结成伙伴关系,携手成长,共同发展。截至2019年12月,完成顶岗实习与置换培训16期,共有11个中西部市县乡镇初级中学5320名教师(占11个市县初中教师人数的70%以上)到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口地区优质中学开展近两个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集中培训和跟班学习。共选派了9950名优秀毕业生到置换学校支教实习,支教学校数达1900多所,不仅提高了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同时也提升了师范生的专业情意和实践能力,优化了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将教师培训嵌入大学精神与文化之中
海南师范大学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地方培养优秀师资为己任,把“双五百”人才工程项目作为学校重要工作来抓,举全校之力推进。一是成立了以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校有13个专业学院参与了“双五百”人才工程项目,相关学院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副院长具体负责,建立了上下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二是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学校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继续教育学院、教务处、各专业学院等相关单位的职责、任务以及相关的考评、监督办法,保证了项目有序、有力、有效推进。三是注重智力、物力资源投入。学校强调要让更优秀的教师走进培训课堂,每年有近百名教授、博士参与培训工作。同时,学校为培训全方位开放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网络机房、各类教学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等先进教学设施设备,并竭尽所能改善学员的食宿条件。四是拓宽渠道,让农村教师真正走进大学。凡是各专业学院举办的学术报告会,都组织学员参与;建立本科生与学员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机制;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资源,组织乡村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通过这些做法引领乡村教师走进大学,接受大学精神与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实现教师教育职前与职后融合互通
项目构建了以海南师范大学为平台,整合海南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以各市县教育部门、教师研训机构为依托,师范生顶岗实习与农村教师脱产研修相结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采用“研修预热—在岗带徒反思—问题诊断与理论研修—跟岗体验—校本实践与跟踪指导—考核总结提升”的六环节乡村教师培训模式,建构了立体化、全程性的贯穿4年的“4环节+1核心”(“见习、实训、实习、研习”4环节,“顶岗”1核心)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优秀师范生顶岗实习,解决乡村教师培训中的工学矛盾和结构性缺编问题。乡村教师脱产培训前,通过在岗带徒指导支教生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任务,而后在支教点安排驻点教师,组建集海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论教师、实习所在市县优秀教师、实习校教师于一体的指导教师队伍,对学生的支教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为师范生构建实践实习平台,为乡村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持,为支教学校注入新生力量,使当地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师范院校、师范生、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的多方共赢。
立足乡村教师实际需求设计培训课程
培训前,通过网络问卷、座谈访谈、课堂诊断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教育教学、乡村教师发展的现状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为依据制定培训的目标和主题,设计培训课程和模块。课程主要分为以下3个部分:一是师德修养——通过师德报告、专题讲座、体验分享、互动交流等方式,引导教师立德树人,不断提升人格修养和学识修养,树立师德为先、学生为本的理念,激发教师关爱学生、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热情。二是知识与能力——结合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实际,围绕新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等专题,通过微格诊断、专家讲授、案例分析、问题研讨、集体备课、课例研修、跟岗学习、返岗实践等研修方式,更新、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三是实践与反思——以在海口地区省市基地学校跟班学习为重点,通过体验观摩基地校指导教师教学、管理,参与基地校教研活动等,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结合在岗带徒、返岗实践、网络研修等环节,内化、转化学习成果,实现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
组建“三人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师队伍
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把省内外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整合起来,组建一支兼顾理论与实践的“三人行”培训指导团队。一是海南师范大学及省外高校各学科知名教学论专家和学科专家,二是省市县优秀教研员,三是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国家级别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其中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比例占到了80%以上。大学教师、省市县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文化,理论导师帮助学员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特色和教学主张;实践导师聚焦课标、教材、课堂、课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位一体”的教师队伍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解决了教师培训中常见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设“引、研、导、修”六环节培训模式
项目在实践中总结和探索出了“研修预热—在岗带徒反思—问题诊断与理论研修—跟岗体验—校本实践与跟踪指导—考核总结提升”六环节研修模式。
环节一:研修预热,训前动员热身,明确任务和要求。
环节二:在岗带徒,言传身教,教学反思,梳理教学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
环节三:问题诊断与理论研修,理论引领,名师示范,拓宽教育视野、更新教学理念、夯实学科知识、打磨教学技能。
环节四:跟岗体验,名校浸润,师徒结对,名师指导,体验反思,“看、听、议、思、写”相结合。
环节五:校本实践与跟踪指导,学习迁移,转化理论,改进行为,跟踪问效,全周期管理,建立专业持续发展机制。
环节六:总结与提升,展示成果,交流分享,即时反馈,凝练特色,生成资源。
该模式始终抓住理论和实践两个基本面,通过“专家引领”“示范指导”“同伴交流”“过程追踪”“即时反馈”“成果分享”等阶段,采取互动式、参与式、情境式、案例式等多种研修方式,注重交流、分享、反思、实践,实现学员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再提升和实践再超越,确保学员将所学内容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困惑,提升教学经验,生成研修成果,改进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
以跟踪指导深化拓展培训的实践效果
为了强化学员训后教学行为的改进,在学员返岗实践期间,项目联合11个市县的教育部门与教师研训机构,根据项目市县学员与学科分布,组建了由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市县教研员、骨干教师组成的230多人的省市县跟踪指导团队,按照片区教研活动组织的思路,在11个市县协同开展包括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内容的跟踪指导活动。2019年,11个市县组织开展学科集体备课、磨课120多次,指导教师开展示范课、组织课后交流研讨、做专题讲座近100场。跟踪指导活动,一方面发挥了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内化、提升了学员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另一方面,构建了常态化的省市县教师协同研修与交流机制,进一步拓展、深化了项目实施的实践效果,为学员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性的支持服务。
以多元化考核评估促进项目实施效果提升
项目将过程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实施量化管理,加强绩效评估。项目结束以后,从项目设计、组织管理、培训实施、学员反应、行为改进和生成成果6个层面,设计了8类涉及项目各个方面的多维度问卷和量表,涵盖项目满意度评价、学员评价、授课教师评价、跟岗基地学校评价、班主任评价、项目市县组织管理评价等,参与评价的人员包括学员、班主任、授课教师、实习生、项目组等。经过定量统计分析,评选先进、优秀组织单位,先进、优秀基地学校,优秀学员、优秀授课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各若干名,通过多元化考核评估促进项目实施效果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