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对在线教学的思考:我们需要这样的教育信息化
【慧聪教育网】随着疫情的阴霾渐渐离去,“神兽”陆续归校,线上教学逐渐退出教育的舞台,教师和家长们齐齐地呼了一口气,“终于熬过去了!”这大概是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感慨。
回首这一阶段的线上教学经历,不光家长叫苦连天,那些被迫成为“十八线主播”的教师们更是“翻车”事件频发,教学效果、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这种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因为在现代科技、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网络会议、网络办公已经十分普及。
每年各类教育信息化展会上高科技产品迭出,“网络教学”从技术上应该并不难;各层级的教育云资源服务平台已经搭建好多年了,里面有大量的资源,从资源上也应该足够应对了,但为什么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教学”还会如此手忙脚乱?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教育信息化,目前首先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一线教师翘首期盼能够有一家综合的在线教学平台
从延期开学的消息公布之日,各种在线教育平台纷纷做出了疫情期间免费使用的决定。开始时,笔者和大家一样非常高兴,可一一尝试之后,却觉得平台虽多,各有所长,但能满足“网络教学”所有需求的却没有。
以直播平台为例,有的能够满足多人同时在线,每个人都可以打开视频,有点名功能,但缺少互动语音功能,在播放PPT课件的同时,无法做标记,无法播放PC端的视频、音频。
有的直播平台只能显示主讲教师影像,无法针对学生连麦提问。
有的直播平台没有单独的讨论区,上课时弹幕满天飞。
有的直播平台,教师讲课时无法点名,无法指定学生发言。
还有的直播平台,虽然可以满足教师上课的大多数需要,但缺少数据统计,主讲教师不知道班中的学生是否全部参与,是否全程都在听课。
这些直播平台大都还缺少在线测试功能,无法满足教师的随堂测试需求。因此,平台虽多,但能够满足“网络教学”所有需要的平台却没有,所以教师才无法选择,最后大多数教师被迫无奈选择了原本用于办公和在线会议的平台,如“钉钉”“腾讯会议”等。这实在是对一些教育平台的莫大讽刺。
通过这次“网络教学”,一线教师翘首期盼能够有一家综合平台,一个可以满足从“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在线测试”所有教学需求的在线教学平台,能够在直播间调取PPT课件,导入视频、音频,有黑板功能,有讨论区,能看到所有上课学生的影像,可随时连麦互动,小组交流,能开展随堂测试,能够记录所有学习者数据,发起者可清楚地了解有多少学生在线听课,听了多长时间。
期望这个平台有在线测试功能,可以自动组卷,也可以编辑试卷,通过平台开展单项测试、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每次考试都可以自动评分,每个学生有阶段性、综合性学业测评报告,甚至可以提供个性化分析,告诉学生是基础知识需要巩固,阅读能力需要提高,还是写作方面需要多学习……
运用这个平台,还可以进行作业布置、批改、点评,实现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家校间的顺畅沟通,每个学生所有的学习轨迹都自动生成电子的“成长记录手册”。
这样一个集中众家之所长的教学平台,相信一定会受教师、家长、学生的欢迎,这也是教育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一线教师不仅需要理论指引,也需要贴近一线教学实际的实践方案。
为了更好地开展“停课不停学”,教育部从顶层进行了精心设计和统筹,组织名校录制了大量课程,在网络和电视上同步播放。各级师范院校、教师培训中心也迅速行动,开展了相关的教师培训。
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在二月末三月初,关于在线教学的教师培训每天都是三四个。一开始,笔者非常认真地倾听,并做好笔记,可逐渐发现,专家讲座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指导,缺少实践分享。
有的讲了网络课程设计原则,却没有举一个优秀的网络课程案例;有的讲了“基于互联网的线上教学”,却全程没有一个成熟的线上教学案例;有的专家讲座还出现了“翻车”事件,没有声音、不能播放PPT。因此,听完后,自己还是不知道如何开展“网络教学”。
还有的讲座是信息技术专家主讲,光平台就推荐了十多个,各种软件十多个,再加上各种小程序、在线网站,看得人眼花缭乱,就是缺少一个综合运用的方案,按普通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速度,如果一一尝试,恐怕不是一两年能学会的。可网络教学迫在眉睫,根本没有时间摸索,于是只能是一边学一边用。
不久,教师培训类在线直播辅导课程渐渐遇冷,有的在线人数甚至不足百人。这些教师培训不受一线老师欢迎的原因:一是,疫情突发,培训组织者本身缺少对网络教学的深入了解,主讲专家可能自己也是头一次开展线上交流,准备不足。
二是,疫情突发,线上优秀教学案例难寻。三是,主讲专家多是来自大专院校、教研中心、培训中心,已经脱离一线教学很久,不了解一线教师的学习需求。
因此,教师培训课程多,但实用才能受欢迎。没有贴近一线教学实践的指导,就只能靠教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呛水、翻船就难免了!
三、教学方式不能故步自封,需要根据实际不断实践
基于以上两点,网络教学方式就很难统一要求。有的老师是让学生收看电视中的“空中课堂”,然后布置一点象征性的作业,并不辅导、批改;有的老师每天只是把课程链接转发给家长,然后用APP搜集、批改作业;还有一些教师干脆缺席本次网络授课,应付了事。
但也有不少认真负责的教师借此机会不断钻研,成立了自己的直播间,认真备课,每天都忙到很晚,甚至比以往线下教学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要多,他们的课程内容丰富,妙趣横生,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这就造成同一区域,同一学校,甚至同一个年级中,不同班级的网络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同样,疫情期间,学生是居家学习,对家长的依赖比较大,所以当家长文化水平高,重视家庭教育,能对孩子进行精心辅导时,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好;而当家长工作很忙,对孩子学习不重视,学生自律性差时,学习效果就不好。
可以说这场疫情加大了学校班与班之间、生与生之间的差距,复课之后这种结果就会凸显出来。
其实,这种差距是可以缩小的。假如疫情之初,停课之时,各地区以市级为单位,组织各学科优秀教师开展直播,全市使用一个课表,要求班级中对应的授课教师进行辅导,设立“双师制”。同时课程同步、教材同步、作业布置同步、测试同步。
写罢搁笔,放眼窗外,窗外早已是“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的盛夏时节了。从冬到春,从春到夏,历时三个多月的“网络教学”终于结束了,这次经历给我们留下太多思考,也使我们对未来的教育信息化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不能过度依赖技术,因为它不是万能;也不能故步自封,只依赖传统教育手段,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需要一线教师的不断实践,才能逐渐完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只要我们守住初心,不断学习,肯于钻研,就能在未来的教育信息化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