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手牵手 推普助脱贫
【慧聪教育网】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发挥语言文字的基础性作用,是助力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在深度贫困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取。今年4月以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抗疫不松劲,战贫不停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组织50个高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以结对帮扶、远程互动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赋能,对口52个未摘帽贫困县开展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少数民族教师、农村教师成为此次培训的重点。
创新方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从小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普通话训练,我在跟同事的交流和教学工作中都曾因为这个遇到困扰。但幼儿园是推广普通话的前沿阵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我学好了,才能教好孩子。”近日,上海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与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教育局联合举行民族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开班仪式,英吉沙县第三幼儿园教师阿斯姆古丽·伊迪热斯的这番话,说出了不少少数民族教师的心声。
英吉沙县是喀什地区4个未摘帽贫困县之一,少数民族教师占了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随着近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全面覆盖,特别是国家统编三科教材的推广使用,部分少数民族教师受语言影响,难以胜任课堂教学,普通话表达能力亟待提升。
今年4月,52个未摘帽贫困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协调,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进行普通话专业指导,华东师范大学进行教学指导,50个高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发动1100余名师生,对口52个县5200名少数民族教师、农村教师开展线上培训。培训由“课堂派”提供在线平台支撑,科大讯飞公司提供智能语言测评服务。为期3个月的培训根据对口县教师的实际需求“量体裁衣”,依托线上教学平台,采取一对五小班辅导、互动练习、摸底测试等方式,结合师生双方的实际灵活安排培训频次,加强教师与学员互动,创新的培训模式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北京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充分发挥语言研究专业优势,成立专家组,整理了云南怒江州福贡县普通话的主要偏误,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了培训教材。南京艺术学院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对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学员进行摸底,明确了“在大课了解理论知识,在小课辅导中交流,通过每日作业一对一纠正”的教学思路,并设计了提升艺术审美、增加语言魅力的特色课程。
学习愿望强烈,激发师生无尽动力
与广西融水县教师赵兰芬的第一次视频会面,让南昌师范学院教师孙亦平既好奇又感动。镜头里,赵兰芬站在山丘上,背景是葱葱郁郁的树林。受疫情影响,学校还没复课,赵兰芬一直待在家乡。“美丽的山水打动着我,但更打动我的是学员们执着学习的精神。”孙亦平说。
像孙亦平一样,不少教师都感受到了边疆民族地区教师学好普通话的强烈愿望。黑龙江大学一名教师说:“有的乡村教师没有得到参训名额,就和参训的同事商量能不能旁听,他在一边不说话。后来小组纠音的时候,总有一个很小的声音跟着一起读,开始以为是网络原因引起的回音,后来学员说那是他的同事在一边旁听、跟读。”了解到情况,项目组专门为这名教师增加了名额。
喀什地区莎车县城东街道办事处前进小学的米那瓦尔·吐尔孙是一位新手妈妈,为了不影响孩子睡眠,她只能趁孩子睡着时小声练习。“培训一开始,米那瓦尔就与班上的其他学员不同,常常很晚回复我消息,后来我才知道她的孩子刚满两个月。”华东师范大学培训教师肖丹怡说,“我总在凌晨收到她纠正读音的录音,声音非常‘轻柔’,因为那时候小宝宝正熟睡。”
三江县独峒镇高宇小学教师胡朋单是个会“挤时间”的人。她同时教授三年级语文和五年级数学,并带两个班的体育课,除了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扶贫工作。她的一天常常是这样度过的:早上一起床就听示范朗读录音,上下班路上戴耳机听回放,晚上完成当天朗读任务。不管多累多晚,胡朋单都会保质保量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
而对来自四川昭觉县的高娟来说,此次培训让她和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都得到了进步。高娟所在的昭觉县支尔莫乡勒尔村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周末学生们不回家。“辅导课一般安排在周末,我跟着视频读的时候,学生也跟我一起读,孩子们跟我一起进步。”高娟说。
普通话培训课,也是一门生动的思政课
云南省兰坪县的100名学员分属白族、傈僳族等6个少数民族,普通话受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影响较大。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40名培训教师的鼓励下,兰坪县6名教师逐渐克服了语音固化带来的心理压力,普通话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在一对一、一对多辅导中,学员和教师每天连线纠正发音问题,最长的一次通话达80分钟。周末,学员们积极参加基地组织的“绕口令比赛”“成语接龙”等趣味活动,他们还共同创编完成《记忆里的童年》等诵读作品。
经过培训,“普通话水平明显进步”是学员们共同的感受。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学员巨等文说:“老师从我们的方言特点入手,找到我们发音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设计了字、词、绕口令,让我们有针对性地训练,特别是经过一对一辅导,我明显感到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有提升。”
对不少偏远民族地区的孩子们来说,学好普通话首先意味着沟通。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天台幼儿园大多是彝族孩子,他们的家长基本上都在外打工,爷爷奶奶有的不识字,甚至不会说也听不懂普通话。“刚入园的孩子很多听不懂普通话,每句话都需要翻译成彝语才能交流。”彝族教师杨晓荷介绍,为了学习普通话,所有幼儿和老师都坚持用普通话交流。慢慢地,孩子能听懂老师的话了,再后来,也会试着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这次的培训让我的相关知识更加系统化、专业化,每次作业我都反复训练十几遍才上传,力求每天都有点进步。”杨晓荷表示,只有自己先学好了,才能更好地教孩子们。
语言文字既是交流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治国安邦的重器。在深入交流中,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不少培训教师表示,他们给贫困县教师上的是普通话培训课,而他们自己则上了深受触动的思政教育课和深入实践的专业提升课。
上海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培训教师赵伟伟是新疆英吉沙县萨罕镇第一小学教师迪拉热·麦麦提吾热依木的普通话指导教师,赵伟伟说:“我在迪拉热身上看到的是50%的积淀和200%的努力。而她的这种学习热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激励着我在生活中积极向上,在工作上更加努力。”
参与授课的学生志愿者大多是95后硕士研究生,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节点,此次培训为他们提供了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相结合的机会。
北京大学硕士生吴平凡对此深有感触。他记得,一位学员对他说,自己特别想学好普通话,这样可以更好地影响他的学生。“这个朴素的梦想带给我很大触动,他们努力的模样也让我看到了那里的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帮助他们,实现‘学好普通话’的梦想也是我的心愿。希望能为更多山里的孩子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