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朝滋:后疫情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六大引擎”

慧聪教育网 2020-07-15 10:31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慧聪教育网】随着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发挥了什么作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将如何改变教育信息化未来生态?接受本刊采访时,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表示,这次大规模在线教学,不仅有效抵御了疫情给教育系统带来的冲击,为全国抗“疫”决战决胜贡献了积极力量,还给中国教育变革留下了新的基因,搭建了新起点。

雷朝滋:后疫情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六大引擎”

大规模在线教育稳定了战疫大盘

《中国教育网络》:您如何评价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

雷朝滋: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师生将教与学的主阵地转到网上,无意间触发了一次在线教育实战的机会。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出发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将近到达时,我们发现它给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次大规模的“停课不停学”,不仅有效抵御了疫情给教育系统带来的冲击,为“战疫”大盘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还将给中国教育变革留下新的基因,搭建新的起点。客观上,加速了学校教育理念变革的进程,促进了社会对在线教育的认知,引发了对教育发展趋势的思考,将进一步推动疫情后学校教育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型。

《中国教育网络》:为应对这次突发疫情,我们重点做了哪些工作,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雷朝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有效保障全国两亿多大中小学生居家学习,在教育部党组决策部署和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下,教育系统紧急行动,汇聚各方力量,部署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有序开展,打响了一场“停课不停学”的攻坚战。

一是教育部统筹部署,指导开展在线教学行动。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快速部署行动,研判调整方案,组织指导各地各校大规模开展在线教育教学;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工作若干事项的通知》,组织部署做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和师训资源开放共享工作;与工信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集中各方力量,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支持全国中小学在线教学;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遴选了37家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和技术平台供高校选择使用,开放在线课程资源,保障高校和职业学校在线教学,分享在线教育教学经验,共享资源,推进高校在线教学英文版国际平台建设,发布一批国际课程,助力全球在线教育;印发《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疫情防控期间网络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保障网络安全平稳运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支持线上教学顺利展开,协调工信部、各电信运营商和社会企业共同做好网络服务和资源保障工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开密切合作,多次参与在线研讨,介绍中国教育系统应对疫情开展“停课不停学”的做法,为各国提供中国方案,并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

二是各地迅速响应,科学组织在线教学有序实施。在教育部统一部署和安排下,各地迅速组织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做好线上教学工作。统筹利用电视和网络平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面覆盖,保障各地各校学生学习需要;注重课程学习与防“疫”教育相结合,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开展防疫知识、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尊重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怀;遵循在线学习规律,加强在线学习指导,结合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需求差异,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学习效果,努力防止传统课堂线上搬家,做好特殊人群的教育关爱与帮扶工作;用好本地资源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为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托底服务;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重要作用,集约化开展优质资源建设和在线教学指导工作;规范在线教学工作的实施,针对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及时调整规范在线教学行为,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三是师生积极行动,主动探索拓展有效教学途径。广大学校闻令而动,迅速组建在线教学工作小组,制定调整教学计划,制定线上教学课表、确定技术平台,培训老师在线教学技能,在线实时跟踪教学质量,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开展教育质量的大数据分析,探索学校教育管理方式创新,提升了教育治理水平。广大教师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展在线教学。广大学生调整心态、积极适应、勇于接受新颖学习方式,克服困难进行在线学习。同时,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在线教学工作,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协同推进,为“停课不停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成功源于教育信息化的强有力保障

《中国教育网络》:“停课不停学”的顺利部署和实施,是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您如何理解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系统抗疫所做的储备和贡献?

雷朝滋:疫情期间,全国大中小学全面开展超大规模在线教育,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从全球范围来看亦属首次,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这也有赖于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近10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是政府、学校、教育服务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17年前非典时期,大学生只是被封闭在校园里,教学还在线下进行。中小学生则主要通过电视空中课堂学习,网络仅仅是一个补充。但现在,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网课成为主流。这种根本变化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多年积累的结果。

学生的教育问题事关千家万户,在线教学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临危受命”,体现出强大的支撑力,在确保各地学校防疫、教学两不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稳定了民心,为全国抗“疫”决战决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面对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在线教育,也是对我们教育信息化的一次大考,应该说我们经受住了考验,师生信息素养得到普遍提升,在线教育更加受到社会关注,“互联网+教育”日益深入人心。

《中国教育网络》:作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管委会副主任,您如何评价CERNET对于教育系统应对疫情所起的作用?

雷朝滋: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CERNET在我国教育系统尤其是高等学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疫情发生后,CERNET迅速进入“战时”管理状态,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提供顺畅可靠的网络保障。在做好互联互通带宽扩容和网络安全畅通保障的基础上,CERNET向全国高校用户推出了疫情期间免费调整接入带宽的政策,并且简化申请程序,快速完成调整,确保各高校在疫情期间的特殊用网需求。截至目前,CERNET已经为近500所高校免费升级带宽超过220G。

二是提供优质的视频会议服务。针对疫情期间教育系统的在线教学和科研活动需求,CERNET利用自身的网络和技术优势,联合国际知名的视频会议服务厂商,推出了支撑高校在线教学科研的大规模视频会议平台。目前,已覆盖1000多所高校,召开会议、授课、研究生复试和毕业生答辩等超过30万场,累计时长4.5亿分钟。

三是提供全球学术资源共享服务。为了保障高校师生疫情防控期间的科研攻关,方便快捷访问全球学术资源,CERNET发布了全球学术资源共享服务CARSI,涵盖了国内外34个主要学术资源提供商的19万种期刊、超万种实验视频、1300多万篇学位论文、超3亿项专利、超10亿条数据资源,让师生居家就可以免费便捷访问。

暴露的不足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方向

《中国教育网络》:这次大规模在线教育,您认为还暴露了哪些不足和问题?

雷朝滋:应该说在这次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大考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基本保障了特殊情况下学校的教育教学。但这个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问题有:一是教育理念还是停留在原地,大量的是简单的课堂搬家,不少学校的在线教学仍以知识传授为主。二是相比传统课堂教学,在线教学效果仍需提升。三是信息技术保障不足,宕机延时等技术性问题在初期比较突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家校共育尚未形成合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仍显不足。

我觉得出现问题不是一件坏事,也给我们指明了下一步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方向,是一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再教育。

《中国教育网络》: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此次疫情期间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却也暴露了新的教育公平问题,您如何看?

雷朝滋: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一直是我国教育政策的核心关切,一直是政府在努力解决的问题。疫情期间开展的大规模在线教育,暴露了极少数地区网络覆盖、设施保障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足。这其实不是新的教育公平问题,恰恰是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教育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向。疫情期间,我们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交流,发现教育公平问题普遍为各国所关注,各个国家也是在不断研究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我个人坚定地认为,“互联网+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大有可为。越是贫困地区越是缺乏优质教师,对网络和资源的需求就越大。教育不仅仅强调机会公平,还要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育信息化提升当地教师的教学水平,缩小数字鸿沟,进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部科技司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在过去的几年中,针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是转思想,第二是建环境,第三是推应用。改变教育管理者的理念很重要。所以,从2013年开始,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7年教育厅局长培训,组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以及针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

根据我们的调研,当前全国中小学网络覆盖率已达到98.4%。但是还有1.6%的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和教学点,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联网,这1.6%,我们要加大力度,尽快全部完成。

要将教育专网建设作为重要抓手

《中国教育网络》:您刚才也谈到在这次大考中,我们信息化基础设施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近期“两会”上16位政协委员也呼吁加强教育专网的建设,您认为教育专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里?

雷朝滋:其实早在去年8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就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专网,到2022年实现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教育专网是推进“互联网+教育”,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专网建设也是疫情后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我们正在与工信部一起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希望能充分抓住“新基建”的机遇,加快推动教育专网建设。

《中国教育网络》:可能有一些人对教育专网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您能否谈一下教育专网建设的重要意义?

雷朝滋:其实欧美等国家都有国家层面建设的教育科研网,如美国的Internet2,欧盟的GEANT2等。我们实际上也一直有一个教育网,就是CERNET,但因为种种原因,它还主要是服务于高校。疫情让覆盖所有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专网建设显得迫切而必要。在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中,这些应该讲得比较全面了,我这里再补充几点:

一是基础的网络保障问题。在基础的网络接入上,我们缺乏统一规范和管理,跨地跨校网络连通性不足,网络稳定性难以持续保障,与此相关,我们教育资源有效配置和调度难以实现。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利用和共享不足。大多数地区教育资源分散存储在公网上,跨多个运营商。同时,数字资源安全管控薄弱,全面、有效实现网络和教育资源可管可控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三是针对学生的安全绿色保障问题。目前,中小学生上网基本都是通过公共网络,很难杜绝游戏、色情等不良信息的袭扰,对此家长呼声也比较强烈,亟需一个“干净”的专用网络。

此次非常时期大规模在线教育显现出的优势与短板充分表明,加快建设中国教育专用网络,构建泛在的网络学习空间,为教育教学提供快速稳定的网络保障,为师生提供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并构建可管可控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支持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支持在线教育高质量健康发展,并为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非常必要且紧迫。

《中国教育网络》:对于教育专网的建设,您有什么建议?进展如何?

雷朝滋:我们也接到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正在抓紧与国家相关部门会商,推进教育专网的规划和立项建设。为推动覆盖全国、多级分布、实名认证、开放高效的教育专网建设,我建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教育专网建设立项。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教育专网建设列入教育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尽快立项并支持启动建设。同时,支持教育专网关键技术及其示范应用研发项目,加大研究开发支持力度。

二要加大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议教育专网骨干网的运维经费由中央财政支持,省市教育专网运维经费由各省市财政承担。同时,完善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包括教学点接入、省市教育专网运维经费补贴等,以支持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专网建设和应用全面覆盖、效益持续发挥。

三要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建议制定教育专网优惠政策,明确优惠比例和适用范围。

新时期的教育专网建设,应当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不能回避前沿技术因素的加入,应该留足充分的演进和迭代空间。未来的教育专网,应当不断丰富新内涵,融合新科技,快速迭代,加速创新。

高等教育信息化要做好示范引领

《中国教育网络》:您对这次疫情中的高校信息化所起的作用如何评价?

雷朝滋:作为全国教育战线抗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以及附属医院不但是此次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的中坚力量,也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尤其是在线教学的推进,维系了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

截至5月初的统计表明,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合计1226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我刚才也谈了我们教育网提供的一些技术数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活跃的在线教育情况。不仅是日常教学,受疫情影响,近期高考的艺考、研究生招生复试和毕业生论文答辩等,高校也几乎都是通过网络方式完成,涉及考生、毕业生达上百万人。

我们正处于高等教育从规模快速扩张向质量稳步提升的转型发展时期,高校通过这次大规模的在线教学与科研实践,正在努力推动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的新范式。这次疫情为一些大学难以推动的育人模式转变提供了新的契机。一些高校领导也明确表示,他们不再会回到过去了。这既是对多年来高校信息化积淀和持续发展的肯定,也再次证明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引领作用。

《中国教育网络》:对未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您有什么建议或者期盼?

雷朝滋:以CERNET为代表,高校信息化起步较早,基础信息设施比较完善,信息化程度较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也比较高。在此次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过程中,充分检验了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近10年来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的基础,总的来说应对有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也看到,这次大规模在线教育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教育思想理念转变不够、对在线教育的本质规律把握不够、线上教学模式简单地照搬线下、教学效果和质量有待提升、信息技术条件保障不足等问题。

这次实践暴露出的这些问题,为未来高校教育信息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希望高校能以这次疫情为契机,深入思考信息技术如何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管理与服务创新等各项工作融合,重构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和服务治理模式,而不是简单把互联网作为一个技术工具,把信息化当成学校教学与科研的辅助手段。

疫情后要推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发展

《中国教育网络》:疫情后对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和展望,您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雷朝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教育系统各要素的重组,正在转换教育发展的动力结构,实现对传统教育的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构,逐步形成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个性化发展的“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教育系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一是正在触发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能为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支撑手段,支持形成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教与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方案,长期困扰教育教学的规模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将得以有效解决。

二是全面推动教育评价方式创新。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克服传统教育评价难以采集学习行为、收集评价依据和评价信息单一化、片段化的问题,将情感、态度、心理等非知识类数据纳入评价依据,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使教育评价的内涵和功能得到拓展。

三是显著促进教育治理水平提升。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优势,实现对教育教学的全体系、全流程、全天候、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专业性、过程的高效性、服务的精准性,推动学校管办评分离,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有效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是迫切需要教师能力素养提升。未来的教学场景中,技术将可以承担更多知识传授方面的工作,教师的重心将更多地转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素养培育、心理干预、人格塑造等方面。教师的能力标准将重新定义,教师的职业要求将全面更新,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中国教育网络》:您对未来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什么预测?

雷朝滋:预测不好说,我谈几点感受吧。

首先,毫无疑问,中国在线教育会因此上一个大的台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疫情带来的在线教育大考,最后必然会加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各种教育形态的深度融合。无论是哪个学习阶段,哪种教育类型和形式,都不可避免地“信息化”“互联网化”,走进新的发展阶段。投资人都是很敏锐的,我注意到最近很多投资机构发布了一些分析报告,都把在线教育作为一个“风口”。

其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会掀起一个热潮。在这次疫情大考中,大家都认识到了信息化对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我相信各级教育部门、学校以及社会机构都会积极主动地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建设。

第三,将会推动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次疫情也让广大师生进行了一次在线教育的“实训”,无论是从技能、习惯,还是意识上都有根本性的变化,大家吃到了“苦头”,但也尝到了一些“甜头”,以致表示不愿意再回到过去了。坦率地讲,这也是教育信息化最后要达到的目的,重塑我们的教育理念,重构我们的育人模式和服务治理模式。

当然,我们也不宜盲目乐观,要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作用和持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需要深刻意识到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一些重大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学校教育的很多功能都不可能被网络取代。未来,信息技术无疑会改变我们学习的模式,但在线学习不等于教育的全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不仅仅只是一个知识传授的物理空间,还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育人的一些功能不可能被替代。

第二,广大教师的意识转变是艰难的,传统的思维模式短期内无法根本改变。在疫情初期的在线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信息技能欠缺而频频“翻车”。但与信息技能相比,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是不少教师思维模式的因循守旧。很多老师是用“老办法”应对“新业态”,只是将教案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并未意识到在线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如何发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优势,需要一种崭新的思维和方法才能让学生产生“获得感”。

第三,全新教育治理体系的建立是个长期的过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曾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评价、教务管理在内的教育治理体系。但这套传统治理体系,并不完全适合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重构。

这些问题不是中国独有,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甚至面临的挑战比我们更为巨大。如果上述三方面无法理顺,在疫情过后,我们在局部地区和领域可能还是会回到过去。

当然,这也并不是什么坏事,它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和问题所在。历史发展总会处于螺旋式上升的状态,教育领域也是一样。

《中国教育网络》:对于在线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教育部有怎样的指导思想?教育部还将出台哪些新举措,以推动在线教育的规范健康发展?

雷朝滋:在线教育是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互动的新型教育组织方式,是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在线教育,有利于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为促进在线教育健康、规范、有序发展,2019年9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在线教育服务,增加教育资源有效供给,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丰富现代学习方式,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面对新时代和信息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发展基础和“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部正在编制《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准备出台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

这些文件将对在线教育发展进一步规范、引导与激励,促进在线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在线教育在教育改革与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不断丰富我国教育服务供给模式,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

《中国教育网络》:在后疫情及疫情后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既定目标?

雷朝滋:在后疫情及疫情后时代,要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大力推广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构教育新形态。

二是将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放在优先位置,让混合教学、在线教学成为教师教学自觉运用的策略,并注重培养教师适应未来教育的思维模式。

三是积极探索相匹配的教育评价与治理模式。在重构新的教育模式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教育评价的牵引作用,逐步调整师生管理的方式,建立起相匹配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才能与新型教育模式相辅相成,而不是成为掣肘。

四是改善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泛在交互的智能化教与学的环境。科学规划推动教育专网建设,强化网络承载能力和数据运算能力。加快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全覆盖,创设虚实统一、人技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环境,提供泛在开放、沉浸交互的教学体验。

五是坚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对在线教学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从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质量评价、服务支持、教师发展等方面深入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

六是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构建适应未来教育的体制机制。在线教育在我国发展前景广阔,应该把握好“政府引导、学校主体、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在线教育发展生态建设。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