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
【慧聪教育网】近日,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连续收到重庆市江北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教育部门发来的《关于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结果的函》,学院毕业生以工作业绩突出、职业水平高、学习能力强得到用人单位赞誉。
这一份份出色的“成绩单”,映现出学院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懈追求。
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以“新师范”建设为引领,以新思维、新人才观、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创新“三育、四化、六卓越”新师范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培养优秀师资。
六卓越:科学回答“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始终把培养什么样的体育教育人才放在办学首位,明确提出培养与新师范相契合的“德高、善教、技强、会说、熟写、活用”的“六卓越”人才。
“德高”即品德好。要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四个自信”;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大爱、有大德、有大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善教”即教学好。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具备综合育人的能力。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自觉在体育教学中有机进行育人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技强”即专业好。要具有较高的运动专项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扎实过硬的运动项目基本功,做到“一专多能”,能够做学生专业知识、运动技能上的引导者、示范者和启发者。
“会说”即口才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备较强的交流、沟通、演说能力,并且有较高的规范性、严密性、逻辑性、审美性、艺术性,能够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感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趣。
“熟写”即写作好。要具备熟写教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具有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生创新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活用”即应用好。具有灵活运用的能力,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赢得自身发展。
“三育并重”“四化协同”:科学回答“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
学院始终坚持“思想品德、专业技能、师范素质”的“三育并重”原则,以“合作化、一体化、体系化、评价化”“四化协同”为实践路径,培养“六卓越”应用型人才。
“学校—地方”合作化,以提升人才质量为中心,充分挖掘学校、社会资源,大力开展联合办学,形成校内校外联动机制。加强与地方中小学合作,建立专项化人才培养输送机制,提高生源质量,为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搭建平台;打通人才培养信息渠道,为人才培养提供反馈信息,精准掌握与对接地方学校体育师资需求,为培养“六卓越”体育师范人才发挥基础性、平台性、信息性作用。
“教学—团学”一体化。教学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传授与培养,注重师范素质的传授与训练,注重思想政治与品德的养成与教育。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认真领悟植根于实践的中华体育精神的精髓,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团学活动围绕“六卓越”人才培养要求,秉持“三有三形成”育人理念(有品德,形成完美人格;有技能,形成专业规格;有理想,形成职业品格),积极开展各类技能比赛、入职模拟等活动,不断强化与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专业技能和师范素质,综合培养“六卓越”体育师范人才。
“学—训—赛—用”体系化,把教学习得、专项训练、模拟竞赛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形成完整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术(能);通过课上课下专项训练进行巩固、提高;再通过模拟竞赛进行运用、提高;最后通过实践进行提升、完善,形成螺旋式上升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综合,从学习到提高到强化到应用的循环往复不断刺激、持续改进,达到运动技能、师范素质的理想状态。
“专业技能—师范素质”等评化。专业技能指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运动技能,师范素质主要指学生在课程或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教、讲、写、说”等能力。课程考核实行“专业技能、师范素质”等评化机制,把师范素质包括平时学习形成过程纳入到期末成绩评定中,等同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运动技能终结性评价,促进专业技能和师范素质等同发展。
扎根重庆,服务地方:科学回答“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
学院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推进校地合作化、协同化,为重庆特别是渝东南地区人民教育需求培养人才、输送人才。
随着“三育、四化、六卓越”新师范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推进,长江师院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报考人数逐年递增,录取分数逐年提高,生源质量逐年提升,学科竞赛不断突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整体思想素质高,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具备体育教学所要求的运动技能,在工作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业绩突出,为增强地方中小学学生体质能力、推动地方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绝大部分成为学校、区县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