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劳动教育,区域监测要跟上—— 区域劳动教育监测标准如何开发?不同学段的监测内容有何区别?

慧聪教育网 2020-07-21 18:46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宋发庆 刘辅明

【慧聪教育网】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强化反馈和指导”。上周,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劳动教育的监测提出了更加细化的要求,给监测评估工作指明了方向。

研发区域监测标准与多样的监测工具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按照《指导纲要》的要求,制定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的劳动教育监测框架,将学生劳动素养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强调理解和形成劳动观,关注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小学低年级重点监测劳动意识的启蒙,注重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重点监测卫生、劳动习惯养成,注重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初中监测重点在小学的基础上增加劳动知识和技能、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等,注重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围绕职业体验,重点监测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的情况,注重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针对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要求,梳理出哪些是可监测的内容,哪些是不可测的,制定出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及标准。编制中小学校不同年级相应的监测工具,包括学科工具、问卷工具、劳动技能测试工具等。

开展分学段、常态化、全覆盖的监测

《指导纲要》要求把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学年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作为学生毕业的依据之一和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在具体的监测实施中,可区分不同的对象分阶段进行。

针对区域及学校开展样本性的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在全部学校或随机抽取一些学校的部分学生中,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综合测评,主要报告区域及学校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知识与技能情况等内容;劳动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安排、经费投入和资源配备、劳动教育专任教师队伍等情况;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劳动教育的职责,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针对毕业年级学生开展全覆盖的劳动教育质量监测,或者针对其他年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诊断,重点报告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养成,及具备的劳动知识和技能、综合的劳动素养等内容,将其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或者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一般来说,对区域的监测周期为两至三年,毕业年级学生每年监测一次。

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合力推动劳动教育

要从内涵到方式更新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形成区域监测结果报告、学校监测结果报告、毕业年级学生监测报告、其他年级学生监测诊断报告等,定期向区域、学校、家长和社会公布监测结果,督促区域、学校和家庭切实承担劳动教育的重要责任。

促进学校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规划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新时代劳动观。

落实家庭的基础作用,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加强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指导,引导家庭教育补上劳动短板。

推动社会发挥支持作用,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体验劳动的快乐与艰辛。

(作者单位:江西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中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