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创新实践
【慧聪教育网】北京市于2018年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中小学学区制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两个意见”),两个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北京市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进入制度规范发展阶段。两年来,在两个意见推动下,北京市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不断深入,为推进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尤其在两个意见不断深入实践的探索中,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正不断彰显其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特殊作用和创新成效。
无论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停课不停学”教育创新服务中、在推进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服务中,还是在推进教师人事制度“区管校聘”的改革中,以及在推进“校长职级制”的评审认定中,集团化学区制都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机制优势,实现了教育资源供给和分配的高效、优质、均衡,成为推进北京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创新机制,彰显了北京基础教育治理的新发展和新成效。
推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创新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指标。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是激发教育活力,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促进骨干优秀教师的跨校流动,一直是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没有集团化和学区制的时期,基于完全行政化和学校本位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条件下,无法真正调动教师跨校流动的积极性。即使通过政策手段推动教师被动跨校流动,其效果也并不理想。集团化和学区制的实施为教师跨校流动和轮岗交流提供了创新思路。2019年底,北京市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充分利用集团化和学区制的制度创新和教育治理优势,把“区管校聘”管理改革与全面推进中小学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岗位管理、公开招聘、聘用管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职称评审、考核评价、薪酬分配等制度改革协同配套、统筹实施,形成改革政策的组合拳,有效推进综合改革。
《意见》指出,按照各学区(教育集团)内各级各类学校数、在校生规模、班额、师资结构、承担教育教学改革和任务需要等情况,将岗位打包分配到各学区(教育集团),打破岗位资源校级壁垒,实行集中管理,由各学区(教育集团)统筹具体分配到各学校。由此可见,“区管校聘”制度打破了长期以来教师学校身份的弊端,实现以学区(教育集团)为单位申报教师岗位需求、招聘教师、竞聘岗位、考核教师的创新机制。教师由“学校人”变为“学区(集团)人”,从而使教师资源的流动成为学区治理的常态制度安排,破除了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性障碍。
多年来,“区管校聘”是基础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中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如今集团化和学区制让这个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体现了教师队伍建设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除了人力资源外,学校的硬件资源条件也是教育均衡的重要考量指标。尤其是一些高端优质的教育教学设备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配备或需要配备的。例如,有的中小学校因特色课程需要,配备了超出中小学课程标准需求的高端实验室设备。这些设备对于有条件和有需求的学校来说,是学校育人特色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学校办学能力。但对于很多没有能力配备这些高端设备的学校和学生来说,这就造成了新的不均衡和不公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市教委和市财政局专门出台《关于规范中小学高端实验室等教学设施规划建设与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学区和教育集团的资源统筹功能,提出各区要积极推进各校高端实验室开放共享,结合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除了高端实验室设备在学区或集团内共享外,很多教育集团或学区还建立了学区(教育集团)教学硬件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平台,让学区(集团)内的教育教学资源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促进教育硬件资源的均衡共享。比如北京市丰台区方庄教育集群(学区),建立了集群教育设施共享网络平台,一些中学的操场、剧场、报告厅、体育馆等设施,可以通过网络预定方式,向集群学区内的其他中小学、幼儿园共享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均衡服务水平。北京市海淀区各学区都建立了学区资源平台,充分挖掘学区内各种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了每个学区独特的文化体系,建立了学区专家资源库、学区共享课程资源、学区教师专业发展等资源平台,实现了学区教育资源的高效共享和辐射应用。
集团化和学区制打通了学校围墙,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有效融合的教育共同体发展平台,实现了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
搭建骨干校长成长发展舞台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因此,优秀校长作为教育优质发展的最稀缺资源,成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集团化和学区制打破了优秀校长固守一所学校的均衡难题,实现了优秀校长资源的最大化辐射。同时,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也让更多的优秀校(园)长有了更大的展示学校管理才能的舞台,提升了优秀校长的影响力、知名度和贡献力。
优秀校(园)长在集团办学和学区管理中所付出的辛苦和贡献,也在北京市首批中小学校长职级评审和认定工作中得到了回报和体现。2019年底,经过一系列评审认定,北京市完成了首批中小学校长职级评审和认定工作,其中最被社会关注的是首批北京市特级校长的认定工作。经过严格评审和答辩,北京市最终认定了93位首批特级校(园)长。在了解这93位校长的工作情况后,可以发现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担任了集团学校(幼儿园)的管理任务,推动了北京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同时,集团化办学也展示了每一位校长个人的学校治理才能,成为北京基础教育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可以说,集团化和学区制正成为北京校长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新舞台,推进了基础教育治理人才的现代化。
高效应对疫情期间突发挑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常态,为教育治理带来风险与挑战。疫情期间,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北京市教育系统迅速行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迅速建立了线上教学资源体系,实现了全市中小学“停课不停学”的壮举。其中,集团化学校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优秀管理经验分享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史家教育集团、朝阳实验小学集团等一批集团学校校长通过荧幕指导疫情期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安排,以及学生居家学习注意事项;中关村第三小学、五一小学、清华附小等教育集团学校积极参加国家网络和电视平台云端课程录制等。
疫情期间,集团学校充分凸显了自身的规模优势和团队优势。比如,清华附小整合本校和跨区域的朝阳、海淀、昌平等集团分校教师资源,承担了中国教育电视台118天的小学主要学科课程录制任务,整个集团233名教师走上了电视直播讲台,播出课程816节,覆盖全国3.1亿用户,将优质教育资源服务辐射全国。可以说,集团化和学区制在疫情期间教育中彰显了独特的制度优势,成为应对疫情教育的高效组织保障。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还需进一步总结和挖掘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的体制机制优势,不断探索和优化我国基础教育治理体系,不断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校长治理能力、教师教学潜力、社会参与动力,让所有儿童都能享受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