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慧聪教育网】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通过对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及分析,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在发展之中借鉴国外经验,从而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对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芬兰、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欧盟、OECD、UNESCO、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战略进行了梳理,得到21条启示,分7个维度。
一、潜心发展,稳健推进:辩证看待中国教育信息化的领先性
1.合理判断国际形势,有效辨识国际压力,有力应对国际竞争
基于教育信息化国际形势判断,中国一方面要在整体上清醒认知竞争态势与合作机遇,另一方面要潜心发展,脚踏实地,以切实的技术进步与有效的一线实践稳健地、有战略远见地、辩证地走好中国教育信息化之路。
2.均衡准确地对外讲好“中国教育信息化故事”
中国在“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过程中,要认知不同国家制度、治理体系、历史传统对相互间合作借鉴带来的挑战。同时根据国际形势变化,更新中国对外讲好“中国教育信息化故事”的背景变量,在对外开放合作中,注重敢于作为与韬光养晦之间的平衡,精准界定中国角色,正确传递中国态度。
二、回归本质,坚守初心:教育信息化要优先承载教育本质与国家价值传统
3.传承共同价值与文化基础是教育信息化的起点
从国际经验看,教育信息化要为承载国家的共同价值与文化基础优先作出努力。这成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普遍起点,形塑了技术的应用方向。
4.深入辨析中国语境下的教育本质与教育目标
中国在确立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基础上,有必要对照国际经验,更深入地辨析中国语境之下的教育本质与教育目标,从更上位的视角,确立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立意、初心、取舍、进退。
5.精细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
中国教育信息化以能力为先的理念贯彻,不仅可以通过信息化所搭载的内容来贯彻,还可以通过对传播介质本身的把握与设计,来建构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三、正视英才,重启部署:尽早推动拔尖信息化人才的有效甄别和针对性培养
6.重启对“英才教育”的战略性认知与部署
信息化时代,中国虽有民间自发的对于英才教育的零星培养,仍然难有诺奖、菲尔兹奖获得者以及各领域大师级人才的涌现,对于当前的国际尖端争夺更是杯水车薪。有必要参照国际经验,尽快重启对于“英才教育”的战略性认知与部署。
7.处理好群众基础和拔尖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最新教育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中小学生总人数超过2亿,仅按前1%的特异儿童概率计算,也有超过200万具有所谓拔尖人才潜质的庞大人群,在世界各国视野中都是名副其实的“人力资源强国”,亟待正视与重视。
四、有所取舍,辩证发展:重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策略性留白
8.宏观上不能全然仰仗“计划经济思路”应对中国教育的巨大体量与信息技术的迅速更迭
对比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来看,中国教育有必要在“有为和无为”之间进行辩证思考,明察进退,有所取舍,以粗线条引导而非事无巨细地规制来推动宏观治理,引导一线实践、中观微观、商用、民用、市场等角色发挥作用并自我调节。
9.中观上要尊重信息化和智能化在教育垂直领域的独特发展节奏
国际经验表明,在教育信息化在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尤其是利益重组上不能激进。此外,要区分群体情境下信息化教育和个体情境下信息化教育的不同规律。
10.微观上要警惕技术对个体状态的过度迎合,辩证看待流行的“个性化培养”
一是信息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会将“人人皆学、处处可能学、时时可学”异化为无所不在的钳制和压力;二是信息化技术辅助若不善其用,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抹杀师生在其他维度、广度和深度上的潜力,影响个体自身在竞争合作中的准确定位;三是数字画像等发展思路也需要辩证看待,人为设计的评价体系,从识别、到赋值、到感知、到记录,多数时候仍是粗线条、显性化、线性化的,丢失了很多维度甚至是关键性信息。
五、关键变量,有效驱动:撬动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四个重要自变量
11.教龄变量,年轻师资是推进在线教育的重要支撑
研究发现,教龄越短,在线教育所需技能的掌握程度越好、在线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情况越好、在线教学实际效果的满意度也越高。因此,年轻师资在未来在线教育发展中的中流砥柱地位值得聚焦。
12.学段变量,低学段是释放教育信息化潜力的重要阵地
研究发现,学段越低,在线教育相关指标表现越好,包括对于在线教育所需技能的掌握程度越好、师生在线互动情况越好,以及在线教学实际效果的满意度越高。
13.升学压力,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直接制约力量
对比中外,教育评价与升学制度,是当前中国数字教育资源开发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的主要解释变量之一。
14.多元投资,是驱动教育信息化、也是驱动宏观经济增长与社会福祉增加的先导因素
教育信息化对社会福祉的增进,也是西方国家频繁提到的一个关键表达,体现了教育发展、经济繁荣、国家稳定的根本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六、重点群体,精准关照:有效聚焦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三大群体
15.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男女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是其他国家在谈及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频繁探讨、却在国内同样语境下鲜有提及的重要议题。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男女性别差异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预判和干预。
16.加快同步推进信息化时代的特殊教育
按比例推算,中国当前学龄群体中有障碍、有残疾的人员规模非常巨大,加快同步推进信息化时代的特殊教育是不可回避和延迟的行动。
17.始终将教师群体置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位置上
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精细化、结构化研发了“教育者数字能力”框架指标,引导各级各类教育从业者参照指标打磨技能,引导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参照指标部署师资建设,以教师群体的信息化领导力撬动教育信息化全局,值得关注与借鉴。
七、实时总结,及时参照:追踪新冠疫情期间全球教育信息化集中经验
18.预判教育停摆对各领域的次生影响,及时推出应对举措
“后疫情时期”有必要参照国际经验,及时预判和测算上述次生影响及其规模,以前瞻性和积极性配合复工复产复市大局。
19.迎接“两线并行”新常态,打好教育战线持久战
有必要参照国际经验,逐步理顺在线教育的体系架构与资源供给,同时尊崇和重视教师在各自微观情境下的自由度与领导力,有意识地平衡线上教育的集约性与线下教育的多样性、针对性、情境性,统筹部署线上线下双重教育轨道,做好“战时向平时”的过渡。
20.分级分类为所有关涉人群提供精准关怀
疫情期间,部分国家面向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等不同群体均提供了分级分类的精准化支持,不仅有软硬件保障、有资源供给、有明晰的使用指南与培训,也精细化到社交帮助与情感支撑等。诸如此类有时效性、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值得追踪。
21.重视全球疫情本身的教育意义,升级迭代“国际理解教育”
有必要危中取机,面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新挑战新变量,提早重视并升级迭代国内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为构建信息化承载的未来教育共同体,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好坚实的教育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