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探索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新模式

慧聪教育网 2020-09-11 09:51 来源:青岛市教育局

【慧聪教育网】山东省青岛市探索构建“1+4+100N”人工智能教育试点体系,搭建人工智能教育基础支撑环境,立项重点课题研究,创新教师培训与试点校课程开设,推动形成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新业态。

注重普及,加快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推广。夯实制度保障,紧密结合青岛“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发展,加强规划设计,印发《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意见》《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规划纲要》,打造“纲要先行”“一纲多本”“教练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快普及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完善教学体系,围绕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目标,开展分层进阶式教学,构建衔接贯通的人工智能教学体系。针对小学生,注重兴趣激发与启蒙,1—3年级采用视频形式全面开课,4—6年级借助人工智能教育超算中心及服务平台,培养人工智能感知并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实际应用;针对初、高中学生,注重动手实践,通过编程、算法学习,培养原理探究能力,打好人工智能学习基础;中高职学生注重发展智能设备操作和智能化生产能力,满足企业订单式培养需求。加强硬件建设,投入7000余万元,建设“算力支撑、数据共享、开源创新”集约化人工智能教育超算中心,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创作、开源创新”一体化人工智能教育服务平台,打造“课程教学、应用实践、互动体验”综合性人工智能实验室。建强教师队伍,设置人工智能专任教师序列,通过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项目等方式引进教师;建立市、区、校三级培训机制,创建人工智能教育名师工作室,打造专业素质高、授课水平高、教研能力高的“三高”名师队伍。提升学生素养,对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研制青岛市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评估方案,以目标为导向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水平。

多点开花,促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应用。促进智能教育管理,以人工智能应用为核心,打造青岛教育e平台,面向全市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家长、社会公众以及青岛市对口帮扶地区教师,提供教育管理、教学、数据、资源、校园服务、教育公共服务等内容,实现基础数据贯通共享,汇聚教育管理、课堂、生活、行为等各类数据用于结果查看、问题诊断、规律探寻、个性支撑、科学决策、趋势预测,真正发挥大数据的价值。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以常态化录播为基础,通过人工智能图像识别、行为识别技术精准化记录课堂行为,对教师的师生互动、板书、巡视、讲授等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听讲、生生互动、举手、应答、读写等课堂行为,进行伴随式采集和及时性分析,构建行为分析理论模型,形成课堂观察分析报告,指导教师和学生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科知识点进行图谱化分析,结合学生的作业、课堂检测和各类考试数据,形成学生、班级、级部的知识点掌握数据统计报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创新同步课堂模式,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全市740余间同步课堂教室,助力265所城区优质校与272所农村薄弱校结对帮扶,实现与西藏、新疆、贵州等地学校同步课堂连线,多次开展五地、七地同上一堂课,创新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特色课程、主题活动共享模式,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开辟新路径,为构建互联网+教育生态展示新愿景。点亮智慧校园生活,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智慧互联、数据可见、智能决策、聚焦教学”的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新生态,推动教育大数据产生、汇集、整理、分析形成闭环,通过对学生轨迹采集、排课走班、课堂教学、校内活动、营养均衡、考勤归宿、消费行为等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适时预警、精准化分析和个性化指导,推动数字化校园向智能化校园的新跨越。

依托联盟,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品牌。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人工智能企业、驻青高校、中高职院校、各类中小学开展协同合作,共绘人工智能教育蓝图,努力拓展人工智能教育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完善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元投入、激励保障等机制,联合多家人工智能高新企业,成立人工智能教育联盟,以“搭建平台、聚合资源、勾画蓝图、引领发展”为宗旨,围绕人工智能和教育应用场景的融合创新需求,构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体系,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相互赋能、深度融合发展。建设高水平交流平台,借助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建设跨区域高水平人工智能产学研一体化交流平台,用教育领域的专业性,联结、融合各类人工智能科技企业的产品和方案。推动人工智能教学和赋能,吸引更多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研发、智造企业落户青岛,围绕人工智能和教育应用场景的融合创新需求,形成人工智能教育综合解决方案并复制推广。大力推进品牌创建,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文旅嘉年华基地”和“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基地”,筹办全国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人工智能学生竞赛,定期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开放日活动、人工智能教育文旅嘉年华活动等,打造全国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综合赛事,建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地,培育城市级人工智能应用范例,全面支撑人工智能教育品牌构建。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