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沃易课堂服务体系:聚焦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智慧教育发展

慧聪教育网 2020-11-05 14:20 来源:希沃资讯

【慧聪教育网】10月23日,第7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重庆盛大举行。希沃携四大保障平台亮相,全程不间断的干货分享。作为基础教学保障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沃易课堂获广泛关注。

展会期间,希沃教研顾问围绕希沃易课堂服务体系四大核心阶段“学会用、用起来、用得好、创特色”进行深入讲解,层层剖析服务体系如何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最终实现“互动生成、减负提效”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

希沃易课堂服务体系:聚焦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智慧教育发展

阶段一:学会用,构建老师基础素养

针对前期教师如何轻松高效掌握新工具、新应用的问题,希沃易课堂提供完善服务体系支持,通过贴合教学场景的线下实操培训、多样的线上学习辅助,助力老师构建基础素养,为实现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奠定基础。

在线上,希沃易课堂提供了自主学习平台专区、定制训练营、邀请全国专家&名师开展线上直播分享课、以及希沃易课堂小蜜蜂公众号等多样化线上途径,让老师轻松有效学习。希沃教研顾问表示:“截至2020年10月,我们已经累计开展了近百场线上、近4000场线下的培训,帮助了许多老师高效掌握希沃易课堂的使用操作,让智慧课堂走进了全国各地的学校。”

谈及线下实操培训,希沃教研顾问分享,希沃易课堂也提供一系列贴合实际教学应用场景的线下培训,例如希沃易课堂基础功能培训、教师实操体验、1对1单点指导、学校信息管理专项培训等。在提供培训支持的同时,我们持续打磨优化培训课程,设置小组学习、考核激励、打卡等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并向学校实时反馈开展效果,共同探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希沃易课堂服务体系:聚焦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智慧教育发展

阶段二:用起来,提升教师应用素养

“在第一阶段,我们帮助老师掌握希沃易课堂的基础功能操作。如何提升教师应用素养是我们下一阶段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希沃教研顾问接着说:“在第二阶段,我们通过高级融合应用培训和驻校支撑常态化应用,结合教师实际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应用,还原1:1的真实课堂,提升教师的学科融合应用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等,真正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素养,让教师学以致用,让智慧课堂实现常态化应用。”

通过设置特色主题培训课程,团队从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精准教学等维度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通过深度定制化的驻校支撑服务,希沃协同学校建立教学教研机制、协助开展校公开课以及研讨交流会等,促进教师教学技能展示与交流,最终帮助学校实现常态化应用。

希沃易课堂服务体系:聚焦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智慧教育发展

阶段三:用得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会用”、“用起来”远远不够,还得“用得好”。教师需要不断充实和提升自身技能,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对此,希沃易课堂多措并举为教师提供多个研修平台、更广阔的交流研讨平台,聚集全国名师资源和力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希沃定期联合北师大开展希沃易课堂教学应用研修计划。从去年开始,累计有60多学校的126位老师获得北师大研修机会,亲临高等学府研修学习。在北师大专家的带领下,老师参加讲座、学习研修、校际实地观摩教学等,受益匪浅。

而希沃智慧课堂名师联盟旨在汇聚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搭建更大的成长交流和对外展示平台。“今年8月,我们组织了名师联盟线下见面会,邀请名师联盟的老师到广州希沃总部学习参观、在全国智慧课堂先行者论坛上进行分享......在这个平台,一批志同道合的老师们互相结识、建立友谊、共同成长。我们为此深感荣幸。”希沃教研顾问说。

希沃易课堂服务体系:聚焦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智慧教育发展

阶段四:创特色,成果助推示范引领

“在第四个阶段,我们希望帮助区域学校打造标杆示范效应,通过举办智慧课堂活动或学科融合赛事、教育信息化各级课题活动等,协助学校产出系列教育成果,打造学校的多元品牌特色。例如跨校交流研讨活动、学校家长开发日、智慧课堂应用成果展示论坛、技术学科融合大赛等。”希沃教研顾问一边说,一边在大屏上展示过往的活动案例,引发在场观众纷纷点赞。

近年,希沃更联手北师大合作开展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在北京、石家庄、杭州、广州选取5所试点校,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学校试点班级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希沃易课堂服务体系:聚焦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智慧教育发展

这场精彩的分享,让现场观众对希沃易课堂服务体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希沃在教师服务领域所作的贡献与付出,也赢得众多观众的肯定和支持。

目前,希沃易课堂在全国覆盖超过3000所学校,正在为10万名一线老师、70万名学生提供服务,累计落地许多区域代表性项目,打造了许多示范校。疫情期间,希沃易课堂也携手全国各地学校开启在线教学,全面保障“停课不停学”有序进行。

相信未来,希沃易课堂将走进更多学校,服务更多的师生,实现“互动生成、减负提效”的教学价值。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