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重要论断

慧聪教育网 2020-12-01 10:54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网】深入学习贯彻主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围绕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其中,“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以下简称“两个大计”)是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对教育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关系进行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原创性重要论断。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及战略意义,为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根本依据。“两个大计”重要论断言简意赅、高屋建瓴、内涵深刻、意义重大,是主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基本命题之一,也是我们理解主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抓手。从学理高度深入阐释“两个大计”,对于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主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凝聚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育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文明传承、文化传播、知识传递、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主席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伟大事业呼唤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需要高质量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事关党运、国运,是党和国家的基础性事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决定着其在党和国家全部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主席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是面向未来的基础工程。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植根于人才培养这一基础。教育是前瞻性的事业,要满足当代发展需求,更要考虑未来发展需要。由于教育发展的周期长,同时又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方面要求,其效应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延迟性。因此,在社会发展中,教育应是先导者或先行官。教育是关乎社会发展全局的事业,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各方面产生全方位影响,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教育发展成效如何关乎党和国家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教育既是党和国家的事业,也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事关民族复兴,事关社会公平、民生福祉。主席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德政工程”深刻揭示了党和国家办教育与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之间的关系,是对“两个大计”的最佳注脚。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主席将“德政”与“教育”联系在一起,强调党和国家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来凝聚人心、造福人民。党和国家办教育就是在施“德政”,就是要把教育办成有益于人民的事业,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德政工程”的提法,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需要与人民需要在根本上的一致性。

“国之大计”与“党之大计”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基本观点。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这就要求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坚守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这是我们理解“两个大计”内在逻辑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国育才”是教育作为“国之大计”的重要体现。培养不出一流人才的教育,一定不是好的教育。主席指出:“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教育大发展带来人才总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为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党的十九大提出一系列战略目标和任务,比如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这些目标和任务的实现,需要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和技能人才。

“为党育人”是教育作为“党之大计”的重要体现。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主席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中国共产党办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党育人”与“为国育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在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也在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培养接班人。“为国育才”与“为党育人”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国之大计”与“党之大计”紧密联系、相互贯通,两者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在新时代教育实践中把“两个大计”落到实处

“国之大计”与“党之大计”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历史征程。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以“两个大计”为根本指针,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

首先,自觉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抓好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发挥好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的重要作用,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要把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当成重要职责,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支持学校党组织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管教育的领导干部要尊重和钻研教育,努力成为教育管理的行家里手。党的领导在教育系统能否得到有效加强,关键在于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工作成效如何。近年来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从巡视情况看,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力度和党组织功能发挥层层递减,越往下声音越小、工作越薄弱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党的教育政策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在相关地方、部门和领域得不到及时有效贯彻。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工作,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基层党组织要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把教师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把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最广泛地凝聚团结在党的周围,教育引导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其次,不断建立健全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主席指出,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就是要把优先发展教育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整体战略规划之中,加强教育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科学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发展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就是要在调整财政资金布局时,优先保障公共教育经费投入法定增长,把教育作为政府财政支出重点领域给予优先保障,注重以政策设计、制度设计、标准设计带动投入,不断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教育需求、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就是要不断健全公共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统筹用好各类教育资源,突出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使公共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和困难群体倾斜,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水平。

再次,引导全社会重视教育,形成育人合力。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乎民生,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都不能置身事外。只有全社会各方面都站在“两个大计”的高度来关心教育、重视教育,不断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环境氛围,才能更好地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形成育人合力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教家风能够塑造青少年的品德与行为,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就美好的人生。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肩负着把青少年培养成优秀人才的重要责任,不仅要抓好知识教育,更要抓好思想品德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政府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加大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运动场、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益设施的建设力度。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工用人时要率先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给全社会带好头,担起育人的社会责任。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应形成一个闭环,相互补台、配合联动,共同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