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新东方在线这几种表现手法赏析技巧,拨开诗词鉴赏的迷雾
【慧聪教育网】诗歌鉴赏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点题型,其中对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的考察又是高频考点。从历年语文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情况来看,很多同学都因为不了解题型特点或没有掌握相关技巧失分。
其实,诗歌鉴赏类的题型往往有很多规律可循。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此类考点,新东方在线语文老师特地为同学们分享几种中学语文诗歌鉴赏常见的表现手法。希望大家能牢牢记住并学会判断,在考试时遇到此类问题能迎刃而解。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法”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借助客观的外界景物去抒发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一种写作手法。一般在诗词中,作者会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在此物此景中,以求创造物情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的特点为:“景生情,情托景”。
新东方在线老师指出,通常在诗词中作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通读诗歌后的感受为见“情”却不见景,并且诗词中往往会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景物的形态、色彩、听觉等。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段就通过对鸟鸣的描写来抒发亡国感伤。此外,初中阶段同学们在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时,要特别注意松、竹、梅、明月、苍松、清泉、微草等景物,这些常是作者借以抒情的对象。同学们也可以通过作者寄托情感的物体形象来具体判断诗歌情感。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法”也称寄意于物,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作者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写或叙述客观上的某件物品,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情感。一般作者在创作“托物言志”类作品时,会对现实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悉心的体验。它的特点为:常存“言志之物”。
新东方在线老师指出,“托物言志”属于间接抒情,“托”为假借,“志”才是情思与理想,通读诗歌后读者往往有意犹未尽之感,并且整篇诗歌还留有无限的遐想空间。此外在内容上,作者会以特定的第一视角对景物进行细致临摹,且描写中往往会运用动静结合与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如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诗,作者以石灰自喻,通过描写石灰的清白形象来表达自己绝不同流合污,势要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以动衬静”
“以动衬静法”是反衬手法中的一种,顾名思义,指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动态景物的描写来反衬静态的景物,以此来渲染烘托静谧的氛围。它的特点为:“动静相谐”。
新东方在线老师指出,通常在诗歌中作者会借助视觉、听觉、触觉来细致描写动态景物,然后再笔锋一转来反衬描摹的环境或景物的“静”。在“以动衬静”为手法的诗词中,“静”不一定是万籁俱寂的死寂,更多还是体现内心感受上的一种澹泊闲情之静。“静”显心境,“动”传精神,相互映衬才能形成情趣。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景春山空”,通过花落的动景来突出傍晚春涧的幽静,动静场面相当和谐。
当然诗歌鉴赏除了掌握以上主要的表现手法外,同学们有时也要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去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既要从整体把握,也要从局部着手,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同学们如果还想了解更多有关初中诗歌的赏析手法也可以下载新东方在线官方APP向专业的老师进行咨询和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