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如何跨越新数字鸿沟

慧聪教育网 2021-01-06 08:33 来源:摩根频道

【慧聪教育网】引言:教育和技术的碰撞前所未有地发生在2020年。

数字鸿沟从教育信息化1.0时代的"物理鸿沟""素养鸿沟",将逐渐演变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智能鸿沟",并且更加难以弥合。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式进入2.0时代。

但国内教育领域数字鸿沟的长期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然而,,例如国外使用Zoom这样的工具可以实现进行远程商务或完成远程学习教育所需的工具。如果数字教育只能解决数字鸿沟,那么所有有关数字教育的内容,以及它将如何保持下去。

随着远程学习和数字教育的增加,学生成功的定义将不得不改变。关于强调保持力和才干,而不是在场和记住事实,也正在展开广泛的对话。由于孩子们已经可以通过手机访问一百万种事物,因此批判性思维技巧以及如何最好地利用他们的资源变得更加适用。

但是,保留信息的主要关键是吸引内容和动手指导。86%的学生将其列为推动未来成功的关键。参与也是关键,因为在对传统学习的巨大破坏期间,只有69%的学生感到参与课堂活动。

改进的远程学习观点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对孩子们取得的远程成就感到惊喜。就像工作场所和Zoom呼叫一样,这种转变并不是无缝的,但它确实有效。

现在,60%的管理员和50%的学生对在线学习抱有更积极的态度。这意味着即使在我们克服了这种大流行之后,也可能仍然没有大多数人希望继续上网-但就像在企业中一样,由于远程学习,仍有许多人做得更好。

短期远程学习挑战:短期内仍然存在挑战。

据报道,有70%的学生由于疫情影响而以某种方式落后。落后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因素,包括春季缓慢更改以迅速削减技术使用率,或秋季秋季因面对面授课而停课。

这需要一个调整期,但在线教育会带来更大的潜在收益。例如,父母将能够更轻松地与学生保持互动,并确切地知道他们的孩子在课程计划中的位置。当学校老师和学生实时上课时,家长将更好地掌握何时介入并帮助孩子。

解决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未来在线教育需要解决的最紧迫的问题。不同家庭对设备,Wi-Fi和其他技术的访问有所不同。远程学习的增多也意味着家庭分心和支持的差异。

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感到从事学业的时间增加了两倍半。这些问题仅可能来自低收入家庭的近四分之一家庭。随着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即,需要安静的学习环境)进行更好的培训,大多数成年人都会加倍努力,我们都会有更好的体验。

什么会减少数字鸿沟?

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增加了四倍,他们发现在网上学习期间保持参与变得更加困难。但是这些差异在收入不同的家庭中一直存在。

革新:更改统计信息需要什么?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芝麻街(SesameStreet)成为了创新,它突然使低收入的学生迅速崛起,使其能够与高收入的学生竞争。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创新可以使每个人都与时俱进。

技术,时间和创新

要获得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的问题将包括技术进步,时间以及暗示新工艺的创新。它始于技术。当我们学习如何学习时,我们正在过渡到长期在线学习原则。我们正在教老师如何在这种强迫的数字环境下进行教学。

在我们不断创新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减少了数字鸿沟,为所有人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教育一直与时俱进,如今已然随着我们面临数字学习和流行病学习的挑战,教学和学习变得越来越一致和统一。

需要进行更多讨论,我们希望行业专家们权衡一下。现在,家庭分心和完成工作的时间越来越系统化。在大流行的问题中,关于家长工作场所灵活性的必要性的讨论越来越多。

不同行业的大公司和雇主正在应对挑战,他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已经变得复杂,在当前的疫情之后将不会继续下去。许多企业正在努力改变过去的工作方式。正在讨论有关灵活工作及其所有方面的介绍。

数字鸿沟中的成本节省

节约成本是教育方面有趣的一种可能性,并且可能为更多的在线学习带来巨大的好处。诸如学校之类的机构将减少其建筑物和租赁的硬费用。大型结构需要保养,清洁,电力,煤气,电力和大量维修。

但是,向前迈进我们仍将面对我们一直面临的问题。后勤在教育部门寻找并留住优秀员工。称职的薪水可以保留优秀的教师。

随着我们掌握着更好的技术,并付给我们的老师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相称的工资,我们的教育体系将变得更好,我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竞争。

当下,让我们的孩子们参与进来,一起解决教育数字鸿沟。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