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业课程为突破口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慧聪教育网】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国家高等教育调整的重要举措。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如何实现课程链对接产业链?常熟理工学院校长江作军认为,其中的关键和纽带是要建好贯穿课程体系的行业课程。
经过十多年从行业学院到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常熟理工学院以行业课程构建为突破口,以高质量课程建设为基础不断助力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
转型之痛
行业与专业的深度对接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架构中,实践教学大多游离于生产实际之外,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专业教育也较少涉及行业实践能力训练。各类实习教学课程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越来越趋向“水课”,导致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解决复杂专业问题能力严重不足。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要素,如果应用型高校仍习惯于沿用学术性、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就很难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对此,学校抓住地方经济社会进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主动对接地方核心产业群,倾力打造“行业学院”,通过校地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有效解决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行业学院”形成的专业链、课程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是构建行业课程的基础。学校在2009年就建立了第一个行业学院“光伏科技学院”(现为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光伏科技学院”),充分利用行业和产业资源,全新定制行业课程。例如在新能源方向,面向国家新能源战略新兴产业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学校重新构建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在校企和行业专家共同努力下创建一批行业课程。
“我们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编著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技术》一书已经再版三次,被国内许多企业和同类高校采用。”新能源专业副教授薛春荣感慨道:“起初担心因为围绕工业价值链逻辑设置课程,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会受到影响,但是在实践中却发现由于行业课程对典型岗位实施逆向分解,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反而增强了学生追本溯源的自觉性。”
除此之外,行业课程设置还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近年来,仅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就出版了系列应用型教材13部,成为2020年度首个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教学团队也获得了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和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学校现有的汽车工程学院、电梯工程学院等六个行业学院都收获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运行之要
实践驱动的项目化学习
以行业真实案例转化成项目学习,是行业课程最吸引学生的地方。如学校依据智能家居行业智慧照明中的控制系统,按照行业需求,分解成了电子电路CAD(计算机辅助设计)项目、电子工艺实训项目、最小控制系统项目、智慧照明控制系统项目,通过各个项目完成了从系统构思、电路设计、电路板焊接、系统调试运行的全过程训练。
“完成项目后,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将应用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有机结合,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获得了工程项目的第一手经验。”微控制器课程群负责人之一、国家创新创业类金课获得者徐健总结行业课程的成功逻辑。他以工程项目教学为基础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创新”课程也被认定为国家一流课程。
徐健的观点得到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学院学生沈晨的印证,“在药品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质量控制、设备维护、故障排除等方面围绕生物医药真实岗位场景进行了系统学习,我受益良多。特别是在实际操作培训中培养了我的专业实践能力,也由此积累了工作经验,为毕业后适应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
融合之愿
校企协同共享共赢
“学生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到企业实习,还要先进行一系列的课程学习?”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学院教师许静远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时,经常要面对来自学生的质疑。
“随着行业课程授课的进行,学生的疑惑慢慢消除了。由业界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梳理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的内容,通过融合式教学,形成在层次、进度、深度上有机融合、相互衔接与紧密印证的教学范式,让学生明白在企业实践中不是简单运用知识,而是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和创造知识。”许静远说。
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学院的课程体系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建设,在运行过程中必须紧跟前沿运用持续改进,行业领军企业在此过程中承担了很多责任,但也因此收获更多。
参加学校与企业共建“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学院”学习的学生彭华建表示,产业学院学习让他对一些看似远离生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价值的了解。
学校行业课程的实践探索促进了“课程链—专业链—能力链—产业链”相互融通,实现了学校及行业企业教育资源的融合与共享。学校各专业共建设的行业课程169门,推动形成了能力导向、产教融合、实践驱动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截至2020年,学校共有23个专业获批国家、省一流专业建设,推进了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