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接地气才能可持续
【慧聪教育网】新学期到来,华东师范大学开出了新课“家常菜”,共18学时,面向2020级本科师范生和强基计划学生开放。教学内容显示,家常菜青椒土豆丝、海派菜八宝辣酱、粤菜菠萝咕咾肉、川菜干烧大虾,还有中式面食、西式点心的烹制都囊括在内。(2月24日《新民晚报》)
在过去,高校通常缺乏劳动教育课程,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课程,但常常纸上谈兵、形同虚设。部分大学生不仅不热爱劳动,甚至鄙视劳动,更缺乏自我劳动的习惯和意识。在以往新闻报道中,有的大学生“一屋不扫”,有的大学生将脏衣服快递回家,等家人洗好晒干再快递回学校。
开设“家常菜”作为通识必修课,不仅是为了回应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喜欢吃、讲究吃的中国人来说,大都不缺乏对美食的热情。通过学习“做家常菜”,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厨艺,还会提升对劳动的认识,增强对劳动者的尊重、体恤与社会认同。
一道家常菜,通常承载着劳动者在幕后辛勤的付出。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饪,只有通过亲历而为,大学生们才能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愉悦,也更能体会到劳动的不易与辛苦。说到底,劳动教育就要少一些夸夸其谈,多一些脚踏实地。
作为一名成年人,要想生活得更有品质,需要多掌握一些生活技能。烧菜做饭作为一项生活技能,不仅能够让自己吃得更好,也能够成为一技之长,受益一生。这恰好彰显了劳动教育带来的持续性受益,也正是因为如此,“家常菜”这门课程才能受到大学生的追捧。
在期末考核的时候,学校食堂会开出专门窗口,学生做出来的家常菜,将供师生们品鉴;既能学习实用技能,又能“活学活用”,赢得点赞与好评,这样的劳动教育,生动鲜活、有趣有范。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不仅彰显了制作者的技艺,也彰显了他的审美、品位、偏好。通过角色体验,大学生能够增强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减少食物浪费。一门劳育课程,实际上同时也具有美育、德育等功能。
开展劳动教育既要接地气,也要可持续。不仅要教会学生们劳动技能,更要培育他们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家常菜”找到了大学生们感兴趣的切口,学习难度不大、门槛不高,却能够给学生们带来满满的收获,显然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更为关键的是,学会烧菜做饭会增强大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将来在和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食物背后人与人的关系和情感,才是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