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nglish赵亚松做客《教育总动员》:如何面向未来,培养孩子?
【慧聪教育网】教育是课堂上的45分钟,是45分钟之外的大千世界;教育是智商的比拼,是情商的培养。近日,应河北广播电视台(FM104.3)《教育总动员》节目邀约,未来教育探索者、资深教育专家、托普朗宁CEO、iEnglish创始人赵亚松以及资深阅读推广人涵涵就“如何面向未来培养孩子”与主持人王鑫展开探讨与交流。
教育需要回归“育人”本质
王鑫:今天的节目,主要弄清楚教育里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如何面向未来教育孩子?赵亚松老师,您认为现在咱们的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赵亚松:实际上我们一直把自己定义为教育的探索者。不止是中国教育,在更大的范围内,我们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未来世界跟我们以前的世界存在的最大不同,可能是固有的知识、现成的知识、成型的知识,在整个未来工作生活当中的重要性比重,要越来越下降,要求我们的孩子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孩子的学习不再是从幼儿园到K12到大学,甚至是硕士、博士,而是说在人生的整个历程里面学习是贯穿终身的。
所以如何培养这样的孩子,是我们现在面对的非常大的一个课题,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很多机械性的、没有创造性的、可以通过计算机械操作实现的工作,都会逐渐被机器替代。我们在面对这样社会的时候,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一个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什么样的对未来的洞察,都是未来教育或者说现在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们的教育还是一个完全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全国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学制、统一的教学大纲,标准化考试要求,教学模式单一,我们仍然停留在工业时代灌输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孩子最大的挑战是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的掉队。
孩子不愿意学习,又不得不完成任务,表象看到的是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好的学校;另一个表象是,很多孩子一直保持一个相对勤奋的状态,最后考上很好的大学,甚至读了硕士、博士,但是我们也发现,我们的很多孩子还是没有创造能力,创新能力。
表象的背后,是我们把知识变成学习的主体部分,孩子学习的都是现成的知识,越来越多的孩子难以把学习和探索挂起钩来。所以,即使孩子考得上好大学,也不能说他们是能够面对未来的孩子,因为他们实际上是现有教育与评价标准下成功的孩子,他的未来不见得能够成功。
同时,我们还面临一个不可忽略现实,就是教育资源的差距比较大,在农村、在县城,我们的孩子学生能够享受的优质的教育和服务,相对来说还比较匮乏;到了省会城市、大城市,不同的孩子能够享受到的教育服务差别也是非常大的,这种差别、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造成了很多孩子从小就失去了受到更好教育的机会。
实际上我们国家也在去解决,不同的老师进行流动,甚至让老师进行轮岗到不同的地方去,尝试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依然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对我们很多县城或者农村的孩子来说,能够享受到的好的教学服务是非常稀缺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天要面对的,非常现实同时又是非常难解决的问题。
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不是教书,不是教知识。我们把教师定义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到底是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灵魂?
更多的时候,我们对教育的定义是你教书教得好,教知识教的好,考试成绩好,但在塑造灵魂上面,我们几乎无从下手,我们很难在这个领域做出一些质的改变。所以就造成了一些现象,比如说一个地方的重点高中在几乎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可以占据当地排名第一位置,因为是什么呢?是因为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好,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高?事实上是当地排名最好的高中,收了当地最好的初中的学生,这个现象背后实际是在选学生,选学生的背后是在选家庭,家庭决定了孩子更多深层次的东西。
很多的时候我们忽略了对孩子心灵成长、灵魂成长的塑造。最后只能通过简单的知识和学习成绩来选择学生的时候,我们忽略了孩子有方方面面的不同侧面,当我们拿一个单一的维度去评价一个非常丰富的人,就会出很多问题。比如说高考状元并不见得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在未来的人生长河中有突出的成就,甚至班级排名靠前的学生不见得未来走上工作岗位会成为比较优秀的人,为什么也有第十名现象,就是整个班级排到第十甚至是第二十几的学生,反而在工作以后表现得更为突出。
这些现象背后,在于我们用非常单一的维度,知识分数去评价学生,造成孩子进入了单一竞争的状态。表面看上去是公平的,但对每个孩子来说又很不公平,当我们的教育不能解决育人问题的时候,当我们教育主体都在教知识,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时,教育就产生了最大的一个偏差。
解决这些问题的确很难,但是,我们也要想办法去探索和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阅读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一件事
王鑫:前些日子,清华心理学教授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空心人”问题,大概是说很多学习非常好的孩子,抑郁症非常严重,甚至有的轻生。这些孩子什么都很好,但是心里不舒服,空心人,过去的心理学上没有这个概念。好像就是因为孩子从小只有一个简单的考量标准,他的能力、他的需求没有被关注和感受,成年后,他也很难从贡献中获得成就感。所以,我想问问赵老师,如果让你给出一个解决方案,你能简单谈一谈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赵亚松:其实学校也在一直探索,核心的矛盾就是我们到底是以教知识为主,还是要以人为主。当前,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以教知识为主,以知识来评判学生。所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教育的本质,也就是当我们把知识从主体地位放到一个次要地位,而把人从次要地位提升到主体地位以后,我相信这件事会有非常大的改观。
但是这件事情又特别难做,因为人是非常复杂的,这种情况下,基础教育领域我们有班主任,我们对班主任的定位实际上德育,我们希望班主任要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实是班主任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期望,他很难凭个人的能力去做到这一点,孩子的心灵成长是千人千面,每个孩子面对的问题都不一样,每个孩子能被触动的点也不一样。
以前听到一些案例,是讲某一个学生遇到了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剖析这种案例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个学生的某方面的特质和经历和这个老师产生了共振和共鸣,他们具有相似的经历,只有这个老师曾经跟这个学生处在同样的状态,同样的经历,才能感同身受,从思想、情感上引导这个学生。但是我们班里面有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的问题截然不同,那班主任或者老师管理的不止一个班,老师的单一经历,不可能对应每个学生的情况,所以大部分时候,班主任的工作就是苦口婆心,他也想把这个工作做好,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旦进入这个层面,也就不能被学生产生共振,所以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班主任很辛苦,但是只对几个学生有作用,剩余的学生无动于衷,这个就是我们俗称的个育教育。
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实际上不能靠班主任来解决,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来解决,但如果我们简化在一个点的话,就是要想办法给学生进行心灵营养的输入,从能够给学生产生共振的材料入手,逐步的去引导学生。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在家庭教育里,就要养成孩子早期阅读的习惯,阅读是孩子一生当中最重要、最多做的一件事。
阅读为什么重要?核心它是一种输入,这种输入是用别人的经历来替代自我经验,是让孩子走出完全只局限于自己的直接经验所产生的情绪、情感和反思,进入更大的一个世界,逐渐把孩子人生的宽度、深度给拓展出来。
我们实际上也在这个领域尝试,就是把语文学科定义成育人的核心。我们打造了一套系统,用阅读的方式去呈现,我们称为“阅读赢”,就是阅读才能赢。这个系统最大的特点首先并不是上来告诉你,这个东西很好,你来读,而是让每个孩子先去找自己共振的点在什么地方。第一个阶段,会有大量的素材,让学生自己选,为什么呢?因为孩子选某个素材核心一定跟他的心理隐性需求相关,他一定是跟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某种意义上产生了共振,阅读完这篇素材后,引导他不同的思维方向,也就是当我们发现这个学生产生某种选择惯性的时候,系统会引导他到另外一个思维框架,不断地给到孩子新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且当我们给学生提出问题时候,没有答案给他,也需要自己探索,但会再提供相关的素材。
我们希望打造一套阅读系统,解决孩子千人千面的心灵成长问题。实际上,我们也探索了十几年,一步步迭代到今天,我们认为这个系统现在已经适用很多学生了,他们通过这套系统可以自我成长。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自我探索中,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在系统中找到共鸣点,从而引导这个孩子不断的拓展他的思维深度和宽度,这样这个孩子就进入了一个自我成长的正向循环,如果他在这个正向循环一直向前走,那么我们认为孩子正式进入了良好的心灵成长状态。
王鑫:涵涵老师,您做了多年中文阅读推广,您用哪一个系统解决孩子的读书问题?
涵涵:我这个相对于赵老师所说的,能解决的问题要窄一些。我们做的是通过老师的努力,让孩子对这本书感兴趣,用这本书相关的知识点、故事,包括作者相关的材料,给孩子下“钩子”,这本书不行就换下一本,总有一个点能勾住孩子的兴趣点。
所以,很多不爱读书的孩子,来了我的书房之后,第一本书,听了课没读,第二本书听了没读,第三本、第四本……可能一下把一本妈妈认为特别难的书读了,就是因为这本书跟这个孩子产生共振。前两天,有一个叫陈一清的女孩,孩子不大爱读书,突然有一天她读了特别厚的《钱学森传》,她的都觉得不可思议,就是因为孩子英雄崇拜情节,她会觉得钱学森怎么这么厉害!
所以,在这个点上,我们和赵老师的教育理念特别一致。比如孩子读完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相当于体验了维特的生活,通过想象力获得了另外一种人生状态,了解了社会的多样性、人生的多样性、生活的多样性、世界的多样性,通过一本书的阅读,孩子会跟世界,跟社会,跟他人之间的共振链接越来越多,他才能够走出小的自我,去主动的跟别人产生链接,要为别人做事情。
如何用英语解决阅读习惯养成问题?
王鑫:两位老师的教育理念还是非常合拍。我注意到,赵老师,您的托普朗宁教育三角形为什么是从英语突破,切入市场?
赵亚松:我们一直在做教育方面的研究,而且研究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深度。孩子实际上有着天然的求知欲,但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不愿意读书呢?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让他看的书才是好书,而不是他想要看的书。之前杨光老师说过,谁都不能短时间完成语言习得,小孩已经是最高效,最轻松的学习方式,涵涵老师店里引导学生的做法是非常棒的,但是如果我们这个地方没有这样的老师呢?所以最大的问题是不可复制,不可复制只能影响很少一部分学生、很少一部分家庭,而且成本又比较高。那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式?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成本更低,让更多人能够受用。所以,从2014年开始,我们已经转向这种研究了。
但我们最想做的是语文,因为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这是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的追求。我们认为,做好这件事,可以对孩子的对人生产生影响深远,改变孩子的人生命运。但现实的矛盾点是,家长不那么认为,家长很难下力气培养孩子的阅读,反而是英语,家长买单要比语文痛快的多。
因此,我们选择了“曲线救国”的路子,英语是痛点,很多家长又教不了,如果切入点是把孩子的英语学习解决了,逐渐让孩子建立英语阅读的习惯,未来我们再用非常低的价格、甚至免费将语文赠送,就能让孩子享受到更多。
我们说英语是家长认为的最大的学习痛点,虽然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在英语学习里面投入的时间是最多的,但依然普遍学不好英语。去年两会的时候,一个委员建议把英语从高考里取消,成为热点话题。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小学生平均一天一个小时,初中生一天一个半小时,高中一天两个小时,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但最后的结果呢?以河北省为例,高考英语平均分大概就是60分到80分之间,连90分的及格分都没有达到,而且这些学生是在中考淘汰了一部分之后进入到高中和高考阶段,但同时英语高考词汇量要求3500词,在全世界的英语教学里面又是非常低的。一般情况下,高中毕业学生最低要达到6000-8000词,才是一个正常水平,但我们的学生在投入如此大的时间里面,英语成绩还是如此之低,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投入大产出少的事情。但同时,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发展融入全球化,我们又不能不学英语,就造成了今天的一个矛盾的线。
选择从英语切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英语学习有一个主要矛盾错位,就是我们把英语当成知识来学,天天背单词、学语法、刷练习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掌握语言,也是不现实的。
语言学习,跟打篮球类似,技能性的属性更多,需要海量的重复练习输入,所以我们就想到打造一个类母语的英语学习训练系统,孩子跟着系统进行练习,在类母语的语言环境中,通过练习逐步养成原版阅读的习惯。为什么需要逐步的养成原版阅读习惯,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输入量严重不足,终究无法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原版阅读是每个孩子真正掌握外语的必经之路。
而且我们研究发现,家长都愿意在孩子的英语学习上下功夫。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让家长用上,他突然发现效果的确比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要好,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21天、100天、365天的阅读训练营,引导孩子建立英文原版阅读的习惯,这件事情他不用调动自己意志力去做。当孩子具有原版阅读习惯的时候,其实这个孩子的英语学习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同时,孩子也已经不只是在学英语,因为原版阅读里的内容、素材,也给孩子的心理、思想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实际上,我们认为语文比英语更重要。所以,当孩子建立原版阅读习惯以后,我们再把语文免费送给他,孩子也就基本有了阅读的习惯,他自己都会愿意在语文的系统里自由选择、自由阅读。
所以我说是曲线救国,因为是英语切入,先让家长解决痛点,感受到效果,并且作用如此之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学习效果,同时继续培养中文的阅读习惯,孩子解决的不仅是英语学习的问题,孩子的人生成长也会有很大进步。
自主学习、持续学习是未来教育的核心
王鑫:我的理解是,iEnglish类母语英语学习训练系统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他的兴趣,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自主学习是未来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未来社会需要终身成长、终身学习的能力,我想问赵老师,未来教育最大的核心就是需要从我们现在的灌输式的教育,变成未来学生自主的探索,是不是?
赵亚松:非常核心的点在于,孩子的学习如果不是自主的状态,是被安排,是在标准化的统一进程中的时候,一旦脱离开学校,就不愿意学习。当今的世界变化太快了,我们都说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东西,所以即使我们读完了博士,我们的所学也不能够完全支撑我们的人生。所以,未来需要我们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王鑫:赵老师,您有没有关注一本叫做《内在动力》的一本书,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所,怎么能够让一个人不管干什么事儿,更有内在动机?第一重要的就是自主。
书里面讲到一个故事,一个老年人不按时吃药、不喜欢吃药,另医生头疼,子女也没法解决。医生就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跟这个老年人说,您喜欢在一天的哪个时间吃药?就这么一点点的自主,老年人慢慢的做到了主动吃药这件事。
我在孩子读书这件事上也是颇费心思,因为读过一些心理学的书,我就告诉孩子你选从哪一页开始看、你选从哪本书看、你选几点看?或者你先做英语作业还是先做数学吧,就是让孩子有自己掌控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之后,他才会更愿意做这件事。所以我觉得iEnglish系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创造,让孩子能够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
我们说未来孩子能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很可能取决于你现在为孩子的未来付出了多少,所以在这里还是提醒大家,如果你想更进一步的了解iEnglish类母语英语学习训练系统,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不妨现在找到我们《教育总动员》节目的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下回复关键词“英语”两个字就可以了。
这几期节目让我更多的了解了iEnglish类母语英语学习训练系统的底层逻辑和学习效果,今天赵老师来到节目当中,又一次让我把这个外延扩大,因为我真的没想到有人用“曲线救国”的方式,从一个痛点切入,再把对于学生最重要的事潜移默化的放进去,现在系统里面还有阅读赢,如果你买英语再把语文送给你看。